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挽救了许多可能在婴儿期和童年期死亡的生命,生存率的提高也导致了更多儿童要接受慢性病的挑战。慢性病作为危机与压力,作用于患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并影响着患儿的心理与应对。多项研究表明,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正常儿童的2倍以上,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将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在慢性病儿童中却有一些患儿没有受到慢性病的影响,反而发展良好,这些儿童被称之为“高心理弹性儿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患儿发展良好呢?又是什么因素在保护着他们?慢性病儿童又是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危机事件?本研究试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从心理弹性这一角度,探讨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本研究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筛选慢性病高低心理弹性儿童,了解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2)探寻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第一部分: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目的:筛选慢性病高低心理弹性儿童,了解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with a Disease,CODI),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对262例9~16岁慢性病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1.本研究中筛选出高心理弹性儿童60人(占22.9%),归入高心理弹性组;低心理弹性的儿童54人(占20.6%),归入低心理弹性组。2.将高心理弹性组与低心理弹性组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慢性病儿童高低心理弹性组在居住地区、父母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3.对慢性病儿童高心理弹性组与低心理弹性组是否在疾病种类、儿童患病时间上有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疾病种类和儿童患病时间在高低心理弹性组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1.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疾病种类、儿童患病时间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不是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2.患儿的居住地区、父母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是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提取目的:探讨慢性病儿童高低弹性组在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上的差异,结合访谈结果对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进行提取。方法:1.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HKRA)对高低心理弹性组患儿进行调查;2.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1位慢性病儿童进行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1.慢性病儿童高低心理弹性组在家庭高期望值、家庭平等与自主、亲戚关心、教师关怀、同伴亲密关系、同伴高期望值、目标与志向、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社会能力、自我察觉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学校社会积极参与这个因子上没有差异(P>0.05)。2.通过深度访谈,提取与量性研究不同的保护性因素,分别是父母的关心、社区的经济援助、医护人员的态度、同病室病友的相处和帮助、感恩与回报等。结论:通过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得出:外部保护性因素包括父母的关心、亲戚关心、家庭高期望值、家庭平等与自主、教师关怀、学校里的经济援助、同伴亲密关系、同伴关心与帮助、同伴高期望值、邻居的关心、社区经济援助、医护人员的态度、同病室病友的相处和帮助。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恩与回报、对患同病种孩子的祝福和建议、社会能力、自我觉察、目标与志向、快乐的心态、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1.慢性病儿童的家长应该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相处,持续的对孩子关心和信任,尊重孩子并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提供给他们自由,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2.在学校,教师要多了解班级里慢性病儿童的情况,要与患儿多交流,并利用患儿的兴趣和目标作为他们学习的起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当患儿面临困难或心情不好时,同伴应该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3.医护人员平时和患儿交流时的态度要温和,对于患儿和家长的提问,应该尽量做到具体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建议医院定期在科室里开展对患儿和家长的疾病教育,加强患儿对慢性病的自我处理能力。4.在本研究中患儿的心理弹性存在城乡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患儿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父母大多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些都需要社会帮助这些家庭寻找到降低危险和增强保护性因素的途径;呼吁社会能够多关注家庭贫困的慢性病儿童,孩子们因为没有足够的医药费,不能继续接受治疗,这个群体迫切需要社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