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不仅是五四时期最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而且在新文学的创作上也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见解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别具一格。在他的创作中,尽管数量不多,但却不乏创新之作。许地山一生与宗教结有不解之缘,他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形态,众多研究者更喜欢从宗教这单一角度切入,而对其丰富的创作视野关注不足。即使研究者在宗教方面发现了他的独特之处,但对他作品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在研究上也容易受限在单一的宗教框架之下,忽视他在创作实践中“异质”而丰富的超时代命题和曲折又富有传奇、哲理性的故事叙述。事实上,许地山在文学创作、翻译、宗教、教育、编辑出版,以及文学活动的诸多领域,都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许地山创作中最有特色的“异质”性。论题将从两个层面上分别展开:其一,阐述本文对“异质”性的界定和依据,并结合爱德华.索亚提出的“异质空间”(又称为“第三空间”)的理论来探讨许地山如何在他创作中体现出“异质”性;其二,进一步探讨许地山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借助特殊的生活经历、自身性格、宗教信仰、文化修养和当时文学思潮中的关系来突显出自己的“异质”性。以宏观时代为独特视角,客观解读文本,可避免在理解文本上的单一性和褒贬不一的误读法,也构成本文将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目的,除“绪论”外,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来展开:绪论主要通过前人对许地山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类,以时间为轴来探讨,不同背景下研究者多变主题和主要参考的因素,从不同研究者对许地山创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并结合如沈从文、矛盾和老舍等对许地山作品的评价,去探讨为何当今研究者们对许地山作品的理解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性,并论述因误读对作家和其作品造成接受上的差异性,尽量避免因受到概念化影响而对作家和文本产生负面消极的主观情绪,忽视作者在其余部分的重要贡献。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异质”性在许地山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以许地山在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南洋时的创作题材为重点分析对象,以他创作中的“异质”性及爱德华.索亚“异质空间”理论为辅,对他创作特色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构成文本和思想观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则是创作风格的比较。风格是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以许地山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和他在文学研究会中“异质”的存在与个人价值为切入点,引出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的比较。在选择相同的异域色彩、浪漫风情、宗教信仰为主题进行创作时,许地山在众多交集中却更加突出了他创作的“异质”性,也揭示了他对当时文学思潮、文学内在精神、主题与形式、创作观念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独特认识。文章结合文本解读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裂隙,进一步阐释其观念及创作之间的差异性。第三部分以分析具体文本为主,由离奇丰富的情节、多变有序的结构、贴切多样的创作方法,分析许地山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许地山在创作实践中所构成的“超脱与淡然”的思想,最能突出他自身创作中的独特性,如不同宗教文化对他产生的影响在他创作中具体的投射。结语部分,论述许地山创作中最为突出的“异质”性,并结合文中所涉及到的“异质空间”(又称“第三空间”),理论阐述其在许地山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此理论来打破在理解作家和其作品时,因概念化框架的局限性和看问题的单一性所导致的误读。本文引入了全新的视角来拓宽研究视野,并展示作家和作品所蕴含的更多丰富内容的可能性,也巧妙地沟通了不同时代研究者之间的争论,从而让读者对许地山创作中的“异质”性有更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