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关系,是影响民国政局发展走向的重要原因。客观分析和评判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关系,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通过对晋系与中央关系演变过程的个案动态考察,分析了民国地方势力与中央关系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该文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安定性,受体制、利益、经济、外力等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常呈现出一种矛盾对立与协和一致并存的态势。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变化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既与中央政权的不断演化有直接关系,又同地方势力的发展、演变有密切关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受清末中央与地方关系失衡态势的惯性影响,地方政权省区化的趋势造成地方势力的日渐强大,当时所谓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名而无实。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以维持国家大一统为名,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体制整合,尝试重新建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与主张地方分权的各省发生严重冲突。袁氏选择帝制自为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制度上走向倒退,民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体制整合以失败告终。袁氏病亡,北洋系分裂,北京政府中央式微的局面渐成,这促成与派系纷争相伴随的地区分裂的产生。为改变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利局面,所有控制过中央政府的军事派系总以中央名义,坚持对地方反对势力实行“军事统一主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际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中央以承认地方既得利益为条件,换取了地方势力对其统一全国军事行动的支持,地方与中央的合作关系达到一个顶端。东北易帜后,南京政府拟通过裁军削弱地方势力,触动了地方势力的禁脔,中央与地方关系随之迎来最为激烈的时期。中原大战后,中央与地方势力不断发生冲突的同时,双方间也在谋求再次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前,在中共及国民党地方势力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南京政府最终选择了与地方势力合作抗日的道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受日本及中共因素的影响,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关系表现得颇为复杂。抗战初期,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使双方关系表现得较为融洽。抗战中后期,在抗日与“剿共”问题上地方势力与国民党政府形成一种背与不背的关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专制,发动了全面国内战争,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地方势力不断发生分化。部分地方势力顺应历史潮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号召,脱离了国民党政府,对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重要影响。但也有部分地方势力,却逆历史潮流而动,追随蒋介石发动内战,最终随同国民党政府的覆灭而消亡。
考察民国时期地方势力与中央关系的演变过程,该文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地方势力本质上是一支分裂力量,民国地方军系的发展促成军政混一、以军为重的地方势力的形成,造成整个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外重之势。
第二,形式上对外代表国家、对内统治全国的中央政府虽始终存在,但中央政权稳定性的长期缺失及其合法性受到质疑,造成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一种内轻之势。
第三、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外重内轻之势,导致地方与中央的严重离心,不仅使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几成为空文,而且还加剧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使国家长期处于内乱和战争状态,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第四,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影响重大,增加了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确定性。
第五,中央及地方领导人的个人作为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并在特定条件下成为影响双边关系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