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问卷调查明确GERC咳嗽的发作形式、时间和伴随症状等病情信息,并统计患者中反流症状存在比例,为临床初步诊断GERC提供依据。(2)通过经络诊察方式,探索GERC在督脉背部段的压痛分布规律,并探讨经络诊察与针灸,在诊治GERC中的可能前景。(3)通过文献梳理和临床调查确定“胃咳”和GER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确诊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住院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5例。(1)通过问卷调查收集GERC患者咳嗽症状特点和反流症状特点,并收集有关食管外消化道症状的病情信息。(2)通过穴位压痛借助人体力学压痛测定仪诊察GERC,患者背部段督脉从T1棘突下至第T12棘突下的压痛情况。结果:(1)咳嗽的发作形式:54%的GERC患者以发作性的阵咳为特点;25%的患者为不间断咳嗽,21%的患者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会出现咳嗽。(2)咳嗽发作时间:以昼夜均有最为多见,占59%;其次为夜间咳嗽,占33%;仅在白天咳嗽的占8%,比率最低。(3)咳嗽所伴随的症状:出现最多的是咳痰,占80%;而咽痒、胸闷和气短症状分别为76%、72%、72%。出现率较低的伴随症状包括鼻塞、打鼾和口干口苦,这些症状的出现率均在30%-40%之间。(4)反流症状:12.5%的GERC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反流症状。在有反流症状的GERC患者中,以反酸最为多见,占72%;其次是烧心,为60%;胸骨后疼痛和反食较为少见,分别占28%和20%。有76%的患者肯定饮食可以诱发反流甚至咳嗽;情志因素在诱发反流的所有因素中排第二,占60%;外感和体位也可以引起反流,两者的出现频率均为48%。(5)食管外消化道症状:96%的患者有一个或多个食管外消化道症状。出现2-3个食管外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比例最多,分别为29.2%和25.0%。出现1个、4个和6个食管外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2.5%、8.3%、8.3%。而在食管外消化道症状中,以腹胀的出现频率为最高,达到64%,其次分别为暖气、腹痛和干呕,频率分别为52%、36%、32%。纳差、呕吐、恶心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20%、24%、28%。出现频率最低的症状为便溏腹泻,仅为4%。值得注意的是,有4%的患者没有出现任何食管外消化道症状。(6)督脉背段的压痛阈值:GERC患者与健康人在T6-T9棘突下的平均压痛阈值差异最为显著;T6以上,T9以下,两组的平均压痛阈值差异逐渐减小,到T1、T2和T12时两组的平均压痛阈值几乎不相上下。GERC患者在T6、T7、T8棘突下平均压痛阈值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C组和GERD组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平均压痛阈值没有显著差别。结论:(1)GERC患者以阵发性咳嗽为主;咳嗽发作时间为昼夜均有或夜间为主;多伴有咽痒、咳痰症状,病情较久者多有胸闷、气短症状。反流症状仍以反酸和烧心为主。多数病人伴有食管外消化道症状,以伴腹胀者多见,其次为以便秘、便溏、腹泻。(2)GERC患者在T6-T8区域内的压痛较健康人更加敏感。(3)GERC与GERD在背段督脉的压痛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二者的病理基础是一致的。(4) GERC与胃咳这两个医学概念在内涵上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内容,明确胃咳的渊源和内涵对中医诊治GERC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