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芦家地区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现状,综合应用各种勘探开发资料,以石油地质学、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油藏工程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测井等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对大芦家地区沙二下段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思路。论文在惠民凹陷构造形成和演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该区沙二下段油藏进行了构造精细研究,建立了三维精细构造模型,编制了大比例尺小间距等值线的微构造图,逐步搞清了区内小断层的发育分布规律和小幅度微构造的分布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观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分析,进行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位于三角洲前缘相带,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和远砂坝等。运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在骨架剖面对比的基础上,将沙二下亚段层系划分为5个砂组,43个小层,为储层的精细描述奠定了基础。分析研究区成岩作用,利用岩心观察、薄片、粒度、常规物性、压汞、扫描电镜和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严重影响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度有很大贡献,云母等碎屑矿物的蚀变作用使非均质性加强,孔隙结构复杂,储集性能降低。针对研究区储层泥质含量高,岩石分异差、岩电关系不明确、物性解释难度大的特点,在测井曲线区域化校正的基础上,按照单井物性分段解释的思路,建立了该区储层解释模型,进行了单井物性参数解释。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为层内强非均质,平面非均质相对较强的低渗透储层。丰富的油源、优越的运移条件、良好的储盖组合及以断层为主的构造控制了大芦家地区油水分布和油气成藏。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在石油地质储量计算基础上,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储量分类评价,分析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了进一步开发剩余油的思路。通过研究,对大芦家地区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供同类油藏的开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