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壁肠造口即人工肛门在许多情况下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但由此带来的生活不便和精神压力,使一些病人不堪负荷。为此,如何能保护和恢复病人对大便的控制能力避免腹壁造口,一直是普外科探讨的热点。早期研究显示对骨骼肌进行慢性长时间低频电刺激(CLFS)可将Ⅱ型快缩易疲劳的肌肉转变为Ⅰ型慢缩不易疲劳的肌肉,即在股薄肌移植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术式—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DGP),并且该术式在国外已由实验进入临床。本实验以大动物—狗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术式做进一步实验观察,以评估用于临床的可能性。 目的:建立一个正常括约肌缺失和重建一个新括约肌的犬实验模型,对股薄肌进行CLFS后,运用组化、电镜和肛管动力学检测技术对新括约肌的形态学及功能进行检测,以评价在大动物中该术式诱导肌肉转型和替代括约肌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对照组:1期单行股薄肌原位游离,远端血管预结扎,并测量肛门基础肛压(BP);实验组:1期行股薄肌原位游离,远端血管预结扎,肌肉电刺激器植入右下腹皮下,2个电极经皮下隧道固定在股薄肌处,并测量肛压(BP),术后行电刺激方案(频率10Hz、脉宽0.2ms、电压1.2v)连续刺激6周,两组2期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并行股薄肌原位肛门括约肌重建。经上述处理后,2期术后2周取肌肉样本,进行显微结构(光镜下常规染色、特异性染色)和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并测量肛压(含BNP和FNP)和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MFRC)。 结果:股薄肌经过CLFS后,实验组的Ⅰ型纤维所占比例48.10±3.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83±3.44%(p<0.001)。两组肌纤维间的总体平均Z线和M线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间BP、BNP的差异不明显(p>0.05),而FNP的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MFRC更平缓,平台期更长。—— 结论: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过慢性较长时间低频电刺激,股薄肌纤维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抗疲劳性改善,更适合用于替代括约肌的功能,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