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控股股东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已从传统的代理理论转化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新代理理论。在对投资者保护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下,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害中小股东谋求私利的问题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活动越来越为社会关注。股权质押一方面因其内在优势为上市公司解决了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股权质押可能成为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伪装”。从股权质押对控股股东股权结构影响的经济学角度剖析股权质押的负面影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以及股权质押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明显的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且股权质押行为会通过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堑壕效应来损害公司价值。
文章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研究首先对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加以综述,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控股股东和股权质押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发展特点和现状进行归纳,并且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动因。继而结合案例剖析了股权质押给民营上市公司价值造成的种种侵害,为实证部分提供直观的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09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经济学角度对股权质押进行系统地研究;集中而全面地研究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造成的各种风险;对民营上市公司这类特殊经济群体的股权质押进行深入的了解;选择了最新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使结论更具有时效性。
明确了股权质押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后,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市场监督披露等合理措施,充分发挥股权质押对企业的积极作用,而使其对企业的负面效应最小。同时对于上市公司监管者、银行等质权人以及各类投资者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