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结构震害的影响早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根据不同的场地类别来调整设计反应谱的理论已被广泛接受并纳入规范。目前场地分类的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相同类别的两个场地,仅是软弱夹层所在位置不同,其它参数完全相同,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就会给出相同的设计反应谱。实际上,两者可以相差很多,由此确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势必不尽合理。如何考虑场地土层结构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并合理的规定设计反应谱是当前场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探索这一问题,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简要总结了场地分类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场地分类的方法,对我国历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场地分类的有关内容进行详细总结,并对其演变加以分析和评述。 2.在整理分析全国各地诸多实际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从中选取和构造了1281个研究三种不同土层结构的场地计算模型;合成了480条能够反应不同地震动特征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将其作为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震动输入。 3.系统地研究了软夹层在底部、中部和顶部的三种土层结构的反应谱平台值和特征周期的主要特征。利用目前工程上常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分析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不同场地类别、三种土层结构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和平台值。通过大量计算,分析总结出三种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和特征周期的影响。 4.统计分析了三种不同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和特征周期的影响系数。将不同土层结构的计算结果,按不同地震动输入和场地类别分组统计,然后与其对应的不含软夹层的正常剖面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得到不同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和特征周期的影响系数。 5.提出了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的初步方案。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四类场地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不同土层结构对每类场地再细划分为三个亚类,并给出其相应的设计反应谱。本文的结果对进一步开展场地分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本文对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