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都要作《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是对头年各项工作的总结,亦是对当年任务安排与目标设定的展望。作为公文体裁的典范,《政府工作报告》语言平实严谨,语气客观中立,少有感情色彩浓厚的表达。
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途径,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无论何种形式的语言,都会或隐或显地体现说话者的思路,传递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影响听话者的认知。
本文便是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1978至2011年共34份《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索政府意识形态与执政理念的历时变迁。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隐喻模式;2.此类模式的历时分布情况;3.这些历时分布状况如何体现政府意识形态与执政理念的微妙变化。
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建筑隐喻和旅程隐喻是《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隐喻模式,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与发展国民经济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头等大事;机器隐喻的使用量也名列前茅,展现了我国政府着眼全局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执政理念。
2.有机体隐喻和物品隐喻的使用反映出政府对群众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引导。国家领导人使用民众耳熟能详的东西来进行隐喻模式的构建,从而使自己传达的政治理念更容易获得理解和认同,进而达到政治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3.其余各种以水流、战争、家庭、气象等作为始源域的隐喻模式共同见证了国际局势的风起云涌、时代的更迭变迁以及中国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相应调整。我国政府一直秉承和平发展的理念,主动担负起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大使命,并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
本文作为研究概念隐喻与政治语篇关系的尝试之一,旨在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模式,挖掘其后蕴含的意识形态,从语言学的角度管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迁。本研究可进一步彰显概念隐喻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并为语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