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则臣小说的“出走”模式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gwx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走"模式因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反复出现,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而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出走"主题,与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徐则臣小说中的"出走"既是对中国现代小说"出走"模式的继承,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经验的艺术体现。本文以"出走"模式为切入点,对徐则臣小说进行分析论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徐则臣小说的研究现状作细致梳理并指出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讨论徐则臣小说"出走"模式的形成原因,本文认为徐则臣小说"出走"模式的形成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经典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鲁迅小说"出走—归乡—出走"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与中国当代小说"进城叙事"、"底层叙事"的创作潮流相契合,当然也是作家个人经验的艺术体现。第二章重点探讨论述徐则臣小说"出走"模式的主题表达。首先,本文认为"出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物质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本文分别从"弃乡进城"的生存物质选择、"逃离困顿"的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认为现代乡村失落的无奈以及都市物欲的诱惑是造成个体"出走"的两方面原因。同时在"逃离困顿"的精神"出走"层面,本文着重论述了"出走"与青春成长、"出走"与悲观理想及"出走"与个体自我追寻与救赎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深入分析徐则臣小说"出走"模式的艺术策略,分别从小说叙事结构、儿童视角的采用、"出走"意象的营造、疾病书写的隐喻四个方面一一进行论述。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对其艺术策略的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其小说作品的理解。结语部分指出徐则臣小说创作中客观存在着的某些局限,其中包括小说故事情节的反复使用以及小说人物形象单一化的问题,而这些也正是其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需要突破的桎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严歌苓、汤亭亭和谭恩美是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虽然严歌苓是大陆移民,而汤婷婷、谭恩美是美国本土出生的华裔,但是她们对于华裔美国女性“失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