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行为的出罪功能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做到合法入罪与合理出罪,是犯罪论体系构建中不可偏废的两大核心课题。然而,相较于入罪,出罪在我国刑法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出罪思维缺乏、出罪事由匮乏、出罪渠道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无罪判决“被刑事实体法消解掉”,由此引发了诸多情理法冲突案件。为缓解出入罪不平衡导致的实践困境,减少不当入罪对司法权威的损耗,有必要进一步探寻合理出罪的路径。而实际上,随着行政犯时代到来,我国刑法规范结构发展走向已发生重要转变,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和行政命令等行政行为作为犯罪认定重要因素已深入至刑法肌体,承担着左右刑事司法出入罪判断的重要功能。然而,当前刑事司法对于行政行为的片面适用和过度依附,是将行政行为作为单纯的入罪要素,忽视了其应承担的出罪功能,这无疑阻塞了一条重要出罪渠道。因此,为了打通这一出罪渠道,推动我国出罪理论发展并回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难题,本文从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发挥受阻的实践困境出发,在对其予以类型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法秩序统一性原则、比例原则和功能主义所构筑的“双边关系—法律体系—社会体系”多层次理论基础体系支撑,打通发挥行政行为出罪功能的实践路径。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四章,约17万字。第一章“行政行为出罪功能的理论概述”,通过对“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和“行政行为的出罪功能”等基础要素的界定和阐释,划定了本文研究的基本场域,搭建起了共同对话的平台。首先,在梳理分析行政法视角下行政行为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研究的“行政行为”是与刑法关联密切的“限制性具体行政行为”,具体类型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和行政命令;其次,界定了本文的“出罪”概念,即刑事司法机关对于疑似犯罪行为作出非犯罪化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并以此为基准明确,若实现“出罪”是由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正确理解适用所致,则应当认为刑事司法发挥了行政行为的出罪功能;最后,明晰了行政行为存在出罪功能的规范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正当性根基。第二章“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发挥的实践困境”,对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发挥受阻的现实困境进行了类型化呈现。第一,行政许可方面,刑事司法通过不当增加需要被许可事项而导致行政许可结果被限缩认定,由此虚化了行政许可出罪功能,具体表现为刑事认定与行政许可宽缓化改革举措相脱节、忽视行政许可的刑法类型限定要求、漠视行政许可的规范效力位阶要求以及瑕疵行政许可的出罪标准混乱无序等。第二,行政处罚方面,“已受行政处罚”出罪条款在功能定位、法理依据、司法适用以及推广价值等方面争议频发,一定程度消减了其出罪功能;而“受过行政处罚”降格入罪规范递增,但其在入罪目的、依据和适用上均难以令人信服。第三,行政确认方面,行政确认的刑事司法效力和属性不明,且刑事司法过度依附行政确认结论,引发诸多情理法冲突案件。第四,行政命令方面,行政命令司法出罪功能的理论依据不明,加之刑事司法对违法行政命令认定过于形式和包容,影响了其出罪功能的实质发挥。第三章“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构筑了“双边关系—法律体系—社会体系”多层次理论根基体系,为破解当前实践困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一,法秩序统一性原则,强调刑法与行政法的双边关系,体现了“阶层式”出罪理念,即不具备行政前置违法性的行为应当出罪,但行政前置违法行为是否入罪仍需进行独立刑事司法判断。第二,比例原则,作为宪法原则明确了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内的定位问题,并以其“妥当性”“必要性”“均衡性”三个子原则为困境化解提供多方面支撑。第三,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将之引入意在将刑事司法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理论之法”视域,通过强调刑法的社会回应性、与刑事政策贯通性和目的导向性,实现刑事司法理念论升级转型、构造论体系融贯和解释论实质判断。第四章“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针对行政行为出罪功能受阻的现实困境,在理论根基的支撑下,类型化地建构了司法实践发挥行政行为出罪功能的具体路径。第一,行政许可方面,刑事司法应多措施并举保障行政许可出罪功能的发挥,具体而言,应当及时对接行政许可宽缓化改革措施,遵守“未经许可”的司法类型限定,恪守行政许可的规范效力位阶要求,以及明确瑕疵行政许可的实质判断标准。第二,行政处罚方面,针对价值取向相异的两类行政处罚,应采取正反双向措施推动其出罪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应当规范和推广适用“已受行政处罚”附条件出罪条款,将其作为解决刑行冲突的“第三领域”引入刑事司法;另一方面,应从行政法、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等方面对“受过行政处罚”降格入罪进行多层次限制。第三,行政确认方面,应当建构对行政确认从“材料”到“证据”再到“定案的根据”的双层次司法审查制度,将不符合刑事实质审查要求的行政确认及时排除出犯罪认定程序。第四,行政命令方面,应当确立对行政命令的实质性司法审查方案,明确行政命令的类型化出罪依据,并加强对行政命令合法性的实质司法审查。
其他文献
和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追求。今天,人类社会面临“和平赤字”的严峻挑战,战争与暴力一刻没有停止,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如何创新性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与责任。体育和平是体育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推进人类社会积极和平的重要方式与路径。梳理国内外体育和平研究成果发现,国外体育和平研究呈现“碎片化”与“西方化”两大特征,缺乏系统性理论体系;国内体育和平研
学位
研究背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3月,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本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举办医疗卫生机构,从而满足人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并促进其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和质量。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
学位
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高海拔地区,在低温缺氧的特殊环境下,藏族人经历了广泛的生理和遗传变化,形成了特有的体质健康和大脑发育特征。高海拔暴露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认知功能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心肺耐力作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是反映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类疾病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探讨藏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及影响因素,能为心肺耐力的发展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促进心肺耐
学位
背景目前,职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人类面临高工作要求、多重工作任务,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相应的工作标准与效率需求。随之而然,这些工作任务的改变与工作形式的变革,对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日趋严峻,应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工作适配应是职业环境的基本状态,适配失衡是不良职业环境的必然结果,是当前工作环境中紧张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伴随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工作模式的变化,职业紧张所诱发的疾病类型
学位
目的:四川省是中国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省份,已发现且存活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近10年来,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中50岁及以上(中老年)男性病例的数量快速上升,占新报告病例的比例也在不断升高,但全省的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拟从中老年男性艾滋病报告疫情的流行特征、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影响因素以
学位
研究背景: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患病呈上升趋势,且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共患疾病。药物干预是控制抽动症状的常用方法,但不同医生用药差异较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较常见、用药选择未考虑患者需求、用药依从性不佳等问题较突出,所以儿童TD的治疗药物管理仍有待规范。临床用药路径的实施和用药依从性管理可规范TD的药物治疗过程,并促进合理用药,但国内外尚无儿童TD西药
学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由镰刀菌属(Fusarium)产生的真菌毒素,常见于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玉米等谷类作物中,其污染率和污染水平居镰刀菌毒素之首。由于在全球污染普遍,DON是各国重点控制的真菌毒素之一。现有资料表明,DON可引起人和动物出现急性中毒反应,也可造成生长发育及免疫和生殖等功能的慢性损害,但这些毒性作用及健康损害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暴露水平。
学位
以往的化学物毒性测试和风险评估主要依赖整体动物实验和“顶端终点”,不仅成本高昂、不符合“3R”原则,且与人类的相关性饱受质疑。为解决此弊端,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于2007年发表了一份题为《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的研究报告,提出要基于中、高通量人源细胞(系)或细胞组分的体外试验,以及计算毒理学和系统生物学模型,建立以毒性通路为基础的测试方法,促进了将毒性通路应用于化学物风险评估的研究。毒作
学位
研究背景: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目前国际最为关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之一,在全球范围造成了极大的疾病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提示大气PM2.5长期暴露会对睡眠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会严重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并影响其社会功能。中国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峻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也开展了大量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相关研究,但尚无大气P
学位
背景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儿童少年期的生长发育,同时对其成年后的远期健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我国儿童面临营养缺乏与过剩“双重负担”的背景下,准确、高效地收集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摄入信息,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其膳食整体质量,明确影响其膳食质量水平的各种因素,对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膳食指导和干预、促进儿童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学龄前儿童的进餐次数较多、照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