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是一种大型涉禽,属鹤形目、鹦鹉科、琵鹭属。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基本上为白色,有嘴、腿和脚为黑色,前额、眼先、眼周至嘴基的覆盖裸皮黑色,是在东亚-东南亚沿海迁徙的候鸟,多见于亚洲东部,主要在我国东部沿海、朝鲜、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柬埔寨和越南出现。黑脸琵鹭栖息在内陆湖泊、水塘、芦苇沼泽、水稻田以及沿海岛屿和海滨沼泽地带等湿地环境。60年代曾广泛分布东南亚地区,近年来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干扰,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被列为IUCN的EN C1+2b濒危等级,因而,为了应对黑脸琵鹭栖息地的退化与流失,建立黑脸琵鹭保护区并有针对性的对保护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对保护黑脸琵鹭有重要的意义。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就承载了这样的功能,通过对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的设计和规划,使得此人工湿地成为跟适合黑脸琵鹭的栖息地。本文通过对崇明岛的区位、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产业规划等社会条件的分析,同时结合黑脸琵鹭不同行为的特点,总结崇明东滩保护区中可能对黑脸琵鹭造成影响的环境因子,归纳出黑脸琵鹭功能需求所对应的场地特征,同时,对崇明岛东滩黑脸琵鹭保护地一期地块进行实际的保护区规划设计,就水深和植被两方面进行重点设计。通过对具体观测数据的分析使用,采用正确的栅格化手法,对黑脸琵鹭保护区水深设计进行量化的分析;通过对植物的重新“标签化”,使植物得以在基于黑脸琵鹭的需求下进行合理的功能对应,作出区域化的合理布置。根据设计使用的模式,总结出黑脸琵鹭栖息地的主要特征,并绘制黑脸琵鹭栖息地特征平面图与剖面特征图:1)平面特征:黑脸琵鹭除了需要适合他们活动的空间之外,还需要与人类空间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在外围有围合。在类似于崇明东滩的途径地,黑脸琵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会有相对较小,这也就是说明在途径地中如果有区域能符合黑脸琵鹭的栖息要求,但面积相对较小,黑脸琵鹭也可以会在此栖息,但一般建议这个安全距离不要低于200米。2)剖面特征:在外部具有围合功能的区域需要有能遮蔽黑脸琵鹭的植物,一般高度需要高于黑脸琵鹭身高,而安全距离缓冲区需要保持开阔通透,水深不大于25cm,保证黑脸琵鹭能够在其中能正常行动;而黑脸琵鹭的主要活动区在陆地以上或水深不大于20cm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