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现代汉语介词系统中的许多介词是在明清时期产生、演变和完成的,现代汉语介词系统既对明清介词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变化。因此,对明清以来的介词进行研究,描述汉语介词在各阶段的语法特点,理清明清以来介词发展的脉络轨迹,并揭示内部发展规律,对汉语词汇史、语法史以至整个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以明清以来的介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勾勒明代、清代以及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介词系统的面貌。论文的前三章分别对明代、清代以及现代汉语的介词系统进行描写和解释,主要是对介词的语义功能进行分类描写,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34个单音节介词和18个双音节介词的详细描写,以点带面,以求尽可能详尽全面地展现明、清以及现代汉语三个时期介词的面貌。第二部分,总结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变化。论文的第四章主要通过对前三章的比较,总结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变化,它主要包括语义功能的扩大、缩小以及新介词的产生和旧介词的消亡等几个方面。第三部分,归纳分析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动因和机制。论文第五章主要是对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进行归纳分析。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包括语义因素、语法因素、认知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语义因素主要包括语义泛化、同步引申等;语法因素主要包括句法位置、语序等;认知因素主要包括隐喻机制、重新分析等。另外,除了这些语言内部因素之外,导致汉语介词发展变化的原因还有时间一维性这一语言外部的客观机制。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研究依据生态发展观理论,对3-4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作了城乡之间的详细比较;在此基础上,从背景性家庭环境和特殊性家庭环境两个维度分析了3-4岁儿童家庭环境的城乡异同,并对家
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的近二十个年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卷入明显,无论普通网民、业界人士、专家学者,都希望互联网能够成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播媒介和交往网络,这也是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通道路交通流量、提高道路实时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对自适
选择两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不同情景中延迟满足的发展。结果表明:1.两岁儿童己经表现出延迟性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差异显著。2.两岁儿童的延迟性自我控制表现出显著的性别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参照1970—2008年国际需求结构演变的一般形式,剖析了中国转型发展中的总需求结构特征,分析了总需求结构失衡且调整缓慢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总需求
<正> 目的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的部分与整体问题,它与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J.皮亚杰曾从数的加法组成研究了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出了与类的部分
人民法院司法职权由宪法、法律予以规定。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现行宪法、法律对于人民法院特别是对于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职权的规定存在与其应履行的职责任务
选取天津市379名老年人,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情绪-社会孤独问卷"进行调查,以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及正视眼的眼球轴长、角膜曲率以及眼球轴长/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R)等屈光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73例(146眼)双眼高度近视的患者以及1644例(328眼)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