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地理校外实践活动的兴起正是地理界众学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对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结果与实践发展。它是一种以“活动”为依托,以“乡土地理”为载体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问题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仅注重教学结果,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方式。初中地理校外实践活动不同于高校地理专业进行的地理校外实习活动,前者具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普及性、乡土性等特点。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大自然,感悟生命,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地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发现我国学者对初中阶段的地理校外实践活动的研究较少。通过与阿尔山地区中学地理教师的交流,发现阿尔山地区初中阶段并未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这两方面的缺憾为本次论文提供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方向后,笔者在教育学、教学心理学、地理学理论以及初中乡土地理校外实践活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开展了本次阿尔山市初中地理校外实践活动设计的研究。首先,笔者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确定了适于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地球类、气象气候类、地形地貌类、土壤生物类、水文类、人口与文化类、经济与对外联系类等七类主题。在此基础上,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及活动进行了分析,得出对应七类主题的具体详细的内容。其次,通过文献研究,结合自己对阿尔山的了解,整理出阿尔山市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二十二项。依据乡土地理资源选取的典型性原则和初中地理校外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就近性原则,从二十二项资源中筛选出十一项作为最终的实践活动开展地点,并对这十一个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由课程标准确定的七类实践活动主题中,地球类和气象气候类对实践地点的依赖性不强,因此,笔者对其他五类主题进行了阿尔山市校外实践活动地点的对应归类。最后,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开展地理校外实践活动的流程,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主要工作和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设计出三个自然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和一个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活动准备、活动所需时间、活动目标、活动任务、考察步骤及思考的问题、总结工作等。这四个设计方案体现的共同特点是:以教育园区为中心,以同等辐射半径选取活动区域;预设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另外,笔者结合本次论文写作总结体会,提出了设计初中地理校外实践活动的四点建议,以此帮助一线地理教师灵活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