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理论领域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的教育仍存在很大问题。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2001年我国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亦称为新课改。新课改提倡课堂高效化,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最终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高中生在政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现实上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也有助于中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本文以宝鸡渭滨中学为例,就新课改背景下围绕高中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主体性发挥的情况展开论述。要研究高中生主体性发挥问题,首先应介绍新课改的背景,阐述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尤其是新课改下主体性的时代意义。为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本文澄清了“双主体”理论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论。本文以宝鸡渭滨中学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教学实践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对高中生的主体性发挥状况做了研究,调查发现: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教学低效。其主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侵吞了学生的主体性;死板的教学机制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大课堂教学环境挤压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单一的评价方法抑止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扫除这些障碍,需要政府、社会、教师、学生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但主要还要靠教师不断完善其教学行为来完成。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性来实现课堂高效化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建立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若高中政治教师能深刻领悟新课改的内涵,贯彻新课改的主旨—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系统地完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有利于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我国的民族文化长久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