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固定化酶及生物被膜反应器的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aode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反应器技术可显著提高酶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已发展成为生物催化与转化过程强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微通道反应器中,采用游离酶催化时因底物溶解度低、产物抑制严重且成本过高而难以工业化,同时由于缺少细胞微环境易失活导致催化效率降低。由此,本文提出在微通道反应器中,构建温敏材料修饰通道表面的固定化酶反应器和表达糖苷酶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反应器,分析离子液体/低共熔剂对细胞通透性的作用机制,以生物转化芦丁定向合成异槲皮苷为模式体系,探究微尺度下生物催化的强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温控响应的微通道固定化酶反应器,利用温敏材料光图案化修饰微通道表面,单位面积酶量达0.31 g/cm2,反应仅需5 min产率高达93.35%,微通道表面可逆释放酶的固定温度区间为20-25℃和40-45℃。酶释放效率为93.63%,提高了固定化酶在微反应器中的利用度。与间歇反应器相比,反应时间骤减至1/12,单位时间单位酶量催化产率(g/h/g)增加2.1倍。重复使用6次后,相对酶活仍保持在56%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微通道表面温敏材料固定化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及酶活的稳定性得到增强。(2)探索离子液体/低共熔剂对重组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pET21a-rhaB1细胞通透性的作用机制。分别选用5种离子液体和5种低共溶剂以不同方式处理菌株,其中6%(v/v)氯化胆碱/尿素(ChCl/U)可以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并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产率(93.0%)提高了32.8%。与细胞破碎后粗酶液相比,催化反应时间缩短了4/5,底物浓度提升4倍,pH 6.5与反应温度40℃时催化活性相对稳定。全细胞催化剂重复利用5次,产率仍然维持在50%以上。(3)研究硅烷试剂修饰的微通道表面静态定植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pET21a-rhaB1,“空气/含纳米材料的培养液”分段流调控微通道内重组菌膜的生长过程,实现重组菌株在微通道内快速形成结构稳定且有序生长的菌膜。石墨烯纳米材料对菌膜生长总量抑制率最低为3.2%,菌膜稳定时间为20 h,比常规方法时间缩短了33.3%。空气/水溶液等流速为45μL/min,生长温度为32℃,环境pH为7.0。(4)首次提出微流控重组菌株菌膜用于天然产物的糖基定向改造。在分段流微通道反应器内培养制备了Escherichia coli BL21-pET21a-rhaB1重组菌株菌膜催化剂,探究了生物被膜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相关规律。当空气(氧气)流速增加3倍,菌膜生物量增加了50%,菌膜催化合成异槲皮苷产率增加1.92倍。当底物浓度0.01 g/L、反应温度35℃时,产物得率可达1.12μg/Ltube/d,表明菌膜作为“活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形态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因此,温敏材料修饰的微通道表面固定化酶反应器及微流控重组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反应器具备间歇反应器所无法比拟的过程强化优势,大大提高生物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度,为微流控生物合成珍稀天然产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软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46例需手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3例行软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对照组73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党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及建设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
共赢思维模式就是人们在处理问题做事情时,寻求的是各方利益,取长补短,力争使各方利益最大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
关于财务管理目标,来自实务界的反馈有悖于理论界的结论.探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在于研究中存在观念误区,而这种误区由来已久;二是在于忽视目标的应用特性,由理论诱因和实务诱因
本文以门德尔松的作品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简要阐述了音乐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总结了音乐内置的艺术魅力。与禅宗所推崇的"空"相结合,探讨了音乐于听觉上的独特美感魅力。
青年语言变体是对新起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体,本文在对上海在校青年新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滋生方式、结构特点和语用条件。
选取9窝(共90头)日龄一致、体重相近的新生“定远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窝(30头),Ⅰ组(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Ⅱ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2周+1%中药制剂,Ⅲ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2%中药
<正>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与俄罗斯指定相关机构联合主办的2018中俄钛产业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外钛业市场发展与产品应用研讨会于2018年9月17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
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研究报道,在阐述MCs的形成、分布、分型、形态学特征、脱颗粒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