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重要的传统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对意象的理论的考察有助于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僧肇的哲学分别成为当时的佛学和玄学的开端和终结。僧肇哲学方法论色空不二是对魏晋玄学方法论得意忘象论的发展。色空不二对意象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我们试图从形上的层面考察僧肇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刘勰作为一个长期浸润佛学的文论家,他的文道思想必然受到佛学的影响。刘勰是最早在文论美学领域提出意象,意象理论又是在刘勰那里得以成熟的。本文试图考察僧肇的哲学对刘勰意象的理论影响。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和第四章略写,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详写。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综述当代意象研究成果并考察其中的遗漏与不足,提出本文写作的必要;梳理意象作为文论美学概念出现以前,文学作品的意象表现方式和意象的理论准备;考察意象的内涵和定义,主要陈列了当代各部有影响的美学辞典中的意象词条,并试图设定本文研究的对象----意象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分析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本文陈述了与僧肇哲学体系相匹配的方法论“色空不二”对意象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色空不二”方法论使意象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影响,核心在于意象不再是玄学哲学“得意忘象”式的关系,而是色空一如之后的意象一如,也就是意即是象,象即是意。“得意忘象”中的意和象是本与末的关系,“色空不二”中的色和空是互为本末和不分本末。二是由色空不二导致的般若无知对意象直观的呈现方式的理论影响。般若智照的特点在僧肇那里,是“般若之能照,即在于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无相。”无相与无知契合,意象便是以自身敞显而不同于以往的借比兴以象征的表现方式。也成就了后代诗歌景语即情语的意象创作论。三是由“色空不二”论证明的动静一如,破除时空的实有,进而说明有限即无限也就是“色”具有“永恒的现在性”,从而赋予意象具有既普遍又特殊的典型品质。第三章从两个方面考察僧肇哲学对刘勰意象论的理论影响。一是从文献行迹上面考察。主要有:刘勰直接受僧祐的影响,僧祐的佛学论文《弘明论》有文字肯定什肇般若学说,另外,僧祐在上定林寺建大般若台经藏,刘勰协助整理和分类,并且录而作序,因此阅读和学习了解般若学是确定的。鸠摩罗什是准确翻译般若经典的译经家,门下弟子僧肇又是第一个准确论说大乘般若空观学说的汉人,刘勰的佛学思想受关河旧说的影响因此也是确定的。刘勰自己也很勤奋,为文长于佛理。另一个方面是从刘勰文道观考察。刘勰一是多处承认并论说道的普遍性,并著文肯定般若空观更为高明。他的文道观念不同于后代的文以载道或者文道并重,《原道》篇就明白地陈述了文即是道、道即是文,文具有道的形上意义。为刘勰意象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勰意象论的意义在于,由肯定文的形上意义而肯定形式技巧的价值。另外,意象理论的提出,总结了魏晋以来文学创作过程中言、象、意三者关系,提出以声律形式与意象创造并重为文学创作的两大方面,声律形式的运用需要技进乎道的形上追求,因此最终落脚在意象的创造上面。具体地要求是为情造文和文与理合的创作状态。本章后面考察了继刘勰意象论之后王昌龄的意象论和明代意象论并无实质的发展,因此意象理论在明代的广泛使用不能说明意象理论成熟于斯,意象的理论内涵定型于刘勰。刘勰肯定意象的创造必须是情语即景语,在清代王夫之那里得以回应。第四章为结语,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意象的当代理论价值考察它的理论价值,另外,意象是自传统文论向现代的成功转换的成功案例,对有志于这一努力的人们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虽然涉及到两条线索,一是僧肇哲学的历史位置,一是意象的历史梳理。其实是以意象的理论内涵为中心,论说僧肇哲学和刘勰文道观都是为意象的理论影响服务。因此并不存在两条线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