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转型期历史观”不同,“过渡期历史观”从历史自身现状出发,探讨适宜于自身发展的生存模式。梁启超的诗学观是过渡时代摸索适宜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模式的一种诗学理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尝试性诗学理论的内容与内在困境及其原因。本文的写作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梁启超诗学观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论述梁启超诗学观的过渡性意义及其诗学理论的两难困境。本文正是从梁启超诗学观两难困境出发,论述其诗歌理论悖论性因素及其原因。第二部分从诗歌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出发,论述梁启超学观分别在语言、意义、认同与启蒙等四个方面的悖论性因素。在语言层面,本文首先介绍梁启超“言文合一”的俗语体文学观,然后比较了梁启超“言文合一”的俗语体文学观与胡适在“白话文运动”里的主张,从他们对文言的分歧性认识,得出白话与文言在历史文化语境与上下文语境中的优劣长短。在意义层面,本文首先介绍了误读理论,然后描述了误读现象在近代中国如何发生的,进而从梁启超有意识误读拜伦诗歌出发,重点分析了过渡时代梁启超对拜伦诗歌误读的原因,最后讨论了个人认知与文学误读之间的悖论性关系。在认同层面,本文从勒文森教授关于梁启超“理智上反叛、情感上依恋”的论点出发,分析了梁启超在东西文化认同态度上表现及其原因。文章主要就梁启超对传统文化认同、否定以及化合中西文化问题做了一番探讨,最后指出文化的立体多元性与主体分裂性是制约中西文化化合的主要因素。在启蒙层面,本文论述了梁启超的诗学理论在大众化趋向与精英化意识上的分裂,探讨了梁启超在文学功利性与文学审美性之间痛苦挣扎的过程。文章论述了“诗界革命”的何以发生的原因以及它的误区,分析了梁启超精英化意识的表现与趣味主义的特质,并指出大众化社会化与精英化趣味化是一个悖论式的循环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过渡时代梁启超诗学观悖论性产生的原因。从主观上讲,这与过渡时期梁启超“流质易变性”的双重文化人格有关;从客观上讲,它是由过渡时期历史的二重性因素、文学的二重性因素、王阳明心学以及梁启超内外调适的哲学观导致而成的。结语部分,本文强调,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以渐进调适而不是革命暴动的方式改良社会。他的思维方式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的二元模式。他试图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为“救国保种”做一点工作。他的诗学观里蕴含的思想资源必将为后人所逐渐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