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迫使中国正面临愈发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压力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及时、准确地掌握工业企业数量、产业类型以及空间分布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宏观层面的产业规划和调控政策,为区域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另一方面,对于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Suomi-NPP VIIRS提供的2013~2018年热异常点数据产品VNP14IMG(The NASA Land-SIPS VIIRS 375 m active fire product),提出利用DBSCAN聚类结合Logistics回归的“聚类-回归”方法,从遥感影像数据中识别工业热源,对全国工业热源进行提取,并在不同尺度对其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POI数据、谷歌高清影像,对提取的工业热源对象进行类型识别,并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的范围进行叠加,分析不合理的热源空间分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VNP14IMG数据与“聚类-回归”方法,进行工业热源识别是可行的。基于“聚类-回归”方法识别工业热源具有较强的鲁棒性,Logistics回归分析中,训练数据集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为97.3%,正例覆盖率为93.1%。从2013~2018年的热异常数据产品中,依次提取到了2603、2482、2334、2225、2226、2279个工业热源对象。(2)中国工业热源对象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西强东弱、北密南疏”的空间格局。省、市、县(区)尺度下工业热源对象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与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工业分布较少且分散。工业热源数量最大的省区为新疆,其次分别为山西、河北、内蒙古和山东。工业热源所含火点数量最大的省份是河北。(3)中国2013~2018年工业热源对象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省级尺度下,新疆、山西、河北、山东等重要工业基地的工业热源对象数量表现为持续下降,江西、安徽、湖南等表现为“U”型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时段后期出现上升趋势。市级尺度下,唐山、邯郸、临汾等老工业基地,受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与工业产能调控措施影响,工业热源对象数量表现为下降趋势。市辖区视角下,2013~2018年,工业热源对象及其包含的热异常点下降趋势明显,分别为17.8%、21.7%。(4)城市群范围内工业热源对象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有所差异。京津冀城市群热源工业主要为钢铁、水泥等行业,从京津冀城市群的280个工业热源对象中分割出339个工厂,其中钢铁冶金与煤化类工厂数量分别为195、72。呼包鄂榆城市群热源工业主要为煤化、能源开发等行业,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178个工业热源对象中分割出192个工厂,煤化类与油气开发类工厂数量分别为99、40。(5)城市内部工业热源方向趋于向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集中。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得城市内部工业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的区域与新兴工业园区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工业中心正逐步向工业园区、开发区靠拢。唐山市工业中心具有向东部曹妃甸经济开发区迁移趋势,保定市工业中心表现为向南部的新兴产业基地定州迁移趋势,沧州市工业中心表现为向东部的渤海新区、临港经济开发区迁移趋势。鄂尔多斯工业中心表现为向南部的新能源基地乌审旗迁移趋势。(6)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仍存在工业企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实验区,乃至核心区境内仍分布有工业企业。其存在的主要原因为经济利益与保护区职能在空间上发生冲突,以及初始划建保护区范围时缺乏长远规划。后续应加强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制定合理科学的保护区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