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固体废弃物处置难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压力。垃圾填埋场是为了消纳固体废弃物防止其产生环境污染而建设,但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又使之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源。论文依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超大型固废处置基地污染减排和资源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10DZ1200100)子课题“环境监测、风险预控及响应体系研究”,在历史资料梳理分析、现场采样检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填埋场从建设至封场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污染因子进行分析,分类讨论了各环境要素污染特征。老港基地总体环境从建设到前三期库容使用完毕前逐渐恶化,其后随着不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基地地表水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基地地下水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砷、铅等重金属元素。基地内恶臭气体排放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场外恶臭气体浓度则略高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规定。基地渗滤液有机负荷大,经过芦苇湿地净化后的排水口水质污染负荷较大,尤其是悬浮颗粒物。课题进行期间,对老港基地封场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封场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主要封场植被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意杨林、园林树木混植林和杂草地,意大利杨为封场主要树种。利用水生生物学指标对封场区域环境进行评价,可知基地封场区域水生环境属于轻污染至重度污染程度,水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同时,对封场区域表层土壤的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知封场区域汞存在高生态危害,存在中度以上潜在生态危害的监测点占62.5%,同时,个别监测点还存在轻警以上风险。论文对老港基地各生产环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环节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从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基地整体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对治理基地环境问题给出了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