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现实生活给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动机,在1842一1843年间担任《莱茵报》编辑工作时,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些难事涉及了关税贸易保护、出版自由和林木盗窃法等,与国家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写了第一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著作,这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本文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解读,试图找到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性的理论魅力之所在。本文第一部分对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历史逻辑进行了梳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由黑格尔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实现法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作中所获得的思想成果,和在此之上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是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本文还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它为马克思后来实现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作了全方位的思想准备;此外,《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写作也使马克思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为他后来从经济领域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本文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全面批判。这三个方面包括: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开始转变,体现了唯物史观和方法论上的变革,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坚持了从人的生存与生活现实出发,寻求对人的行为予以法律规制的有效途径,达到未来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批判性是马克思法哲学的内在本性与科学品格。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完成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创造和建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在完成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之后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并在这一批判中建立起了不同于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法哲学。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说明:对方法的批判远比对内容的批判重要。只有在方法上创新,才能在内容上有所突破。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哲学,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研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探讨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对于寻找如何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