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黏液腺癌(MEC)是子宫内膜癌的少见组织学类型。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黏液腺癌患者发病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将其和混合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发黏液腺癌)患者分别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比较,确定这些肿瘤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临床病理差异,从而提高对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至2016年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和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发黏液腺癌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与2015年下半年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病例进行比较。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士标准差(X 士 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者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作为差别显著性判断标准。结果:1.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1)发病率较低,约占同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约1600例)的1.44%。(2)患者发病年龄范围是30~73岁,平均发病年龄是53.78±12.49岁;(3)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有18例(78.26%),下腹疼痛坠胀2例(8.70%),无特殊临床表现,查体发现3例(13.04%);(4)患者合并高血压8例(34.78%),合并糖尿病1例(4.35%),合并不孕和(或)不育2(8.70%),合并其他4例(17.39%);(5)手术治疗大部分采用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有13例(56.52%);(6)组织学分级 G1 级有 11 例(47.83%),G2/G3 有 12 例(52.17%);(7)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15例(65.22%)、Ⅱ期4例(17.39%)、Ⅲ期 3 例(13.04%)、Ⅳ期 1 例(4.35%),3 例(13.04%)盆腔转移,1 例(4.35%)淋巴结转移;(8)ER、PR均阳性患者 13 例(92.86%)ER、PR均阴性 1 例(7.14%),CEA阳性患者2例(8.70%);(9)9例(39.13%)行术后化疗,2例(8.70%)行术后放疗;(10)随访时间为5~8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7.16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率82.61%,无死亡及复发患者;2.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一组)23例,混合组(二组)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三组)65例:(1)三组患者发病年龄、绝经人数、绝经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主要临床表现均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合并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三个组主要手术方式均为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且三组组织学分级均以G1级为主,均无显著统计学性差异(P>0.05);(4)三组样本Ⅰ期患者居大多数,三组Ⅰ期患者无显著统计学性差异(P>0.05);一组三组在盆腔或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统计学性差异(P>0.05);(5)三组ER、PR均阳性患者构成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子宫内膜黏液腺癌是妇女的罕见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同时期子宫内膜癌(约 1600 例)的 1.44%;2.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排液,合并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及不孕不育等;3.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大部分采用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手术分期主要为Ⅰ期,组织学主要为高分化,ER、PR阳性率较高,但CEA阳性率较低;4.盆腔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倾向于较好的预后;5.在发病年龄,绝经人数,绝经年龄,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分期、转移、术后辅助治疗、组织学分级、以及ER、PR(+)构成比,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