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华文教学改革为主要分界点,将1999年以来的新加坡华语文教育政策分为三个时期:阶段一(1999~2004)、阶段二(2005~2010)和阶段三(2011~2016)。以Kaplan的语言教育政策框架为理论依据,以新加坡华文教学检讨声明、报告和课程标准为现实依据,确定了“目标理念+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描述框架,并以此展开描述与分析。从考制蓝图、题型介绍、输入输出比重、华语知识能力比重、华语能力层次比重、语言层次比重等角度对每阶段小学离校考试(PSLE)的华文试题进行了分析。在政策解读和试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华语文教育政策与华文考试的正、负两种表现,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每阶段的华语文教育政策既有承前,又有新变。“发展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和“传递华族文化价值观”这两大总体目标基本不变,各分项目标不断调整。“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历次华文教学改革,近年又提出“活学活用”的理念。三个阶段的华文课程类型设置基本一致,即开设高级华文、华文和基础华文课程供能力强、中、弱的学生修读,但课程选择受限于英文能力。教材编写建议上,“符合学生认知”、“内容贴近生活”、“与资讯科技结合”贯穿了三个阶段。教学方法虽不断改进,但差异教学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华文整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PSLE华文考试的题型题量有所变革,到阶段三基本稳定。所有试题都存在偏重技能考查的倾向,且有加重趋势。笔者对华语文教育政策提出以下建议:(1)制定合理的华文标准;(2)强调华文的社会实用性;(3)课程类型的选择应更综合考虑学生的华语水平和学习兴趣;(4)维护华文考试在关键性考试中的权重地位;(5)设定合理的汉字教学目标;(6)合理规划小学华文课时。对华文测试提出以下建议:(1)适当增加交际性题型;(2)合理规划试题的知识与技能的比重;(3)处理好试题类型与语言能力层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