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眼球垂直微小眼位的改变是否产生明显的眼球旋转变化,为斜肌手术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1~2012.12在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就诊,符合如下条件的检查者:年龄6-25岁,无眼球运动受限,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无垂直斜视,无弱视,无散光或复合及混合散光<1.00D,无全身疾病。取得被检者配合后,须完善如下检查:眼轴、角膜曲率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眼位及眼外肌功能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及眼底照相检查。应用蔡司ZEISS VISUCAMPRO NM眼底照相机拍摄每只眼第一眼位、轻微上转及轻微下转位的后极部眼底像,每个眼位拍摄三张。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每张眼底照片的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orea-discangle,FDA),每张照片不同时间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眼位不同分别记录为FDA、FDA-H(forea-disc angle-high position)、FDA-L(forea-disc angle-lowposition)。同一眼位三张照片重复率差者排除,完善检查者共计128例,其中16例排除。所有照片由两位测量者分别测量三次,以排除由测量者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所有照片按照不同眼位、双眼视功能、水平斜视程度、等效球镜及下斜肌功能情况分组,并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112例被检者(224只眼)完善相关检查并纳入统计。双眼及单眼的FDA、FDA-H和FDA-L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双眼视功能有、无及水平斜视程度分组后,统计双眼FDA各分组间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单眼等效球镜及下斜肌功能情况的分组,统计单眼FDA各分组间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底影像下第一眼位时眼球呈轻微的外旋转状态,眼球在轻微上转时外旋转加大,轻微下转时外旋转减小。双眼视觉的存在与否及水平斜视程度的差异对眼球旋转变化不产生明显影响。等效球镜的大小及下斜肌功能情况的不同对上述变化亦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