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薄瓣LASIK(Thin-flap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Thin-flap LASIK)术式(SBK/FEMTO)术后中央角膜及周边角膜的厚度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符合近视激光矫正入选标准的近视患者48人,共48眼(男31人,女17人),年龄范围为18~33岁,在我院行薄瓣LASIK术(Thin-flap LASIK)。按照制做角膜瓣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组:其中一组25例(25眼)行机械法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One Use-Plus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OUP-SBK),另一组23例(23眼)行飞秒激光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keratomileusis,FS-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2周、1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远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眼内压等基本情况。术前、术后1天、1周、2周、1月受试者除上述常规检查外,还需进行超长深度频域OCT(Ultra-long scan depth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UL-OCT)的检查,以得到角膜厚度的数据。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运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对结果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飞秒组近视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范围为448.54~568.29μm,均值及标准差为514.29±30.53μm,机械刀组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范围为412.82~578.28μm,516.13±33.08μm,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20,p=0.843)。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随时间变化:术后一天,飞秒组及机械刀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443.35±37.08μm及435.98±33.38μm,飞秒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最薄点于术后1周,厚度均值为432.77±35.93μm,而机械刀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最薄点位于术后2周,厚度均值为429.39±32.39μm。对于中央角膜,相同时间点内,两组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1天:t=0.725, p=0.472;1周:t=0.298, p=0.767;2周:t=0.468, p=0.642;1月:t=0.129,p=0.898)。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提示各时间点及手术方式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528,p=0.536),不同手术方式下患者角膜厚度无差异(F=0.105,p=0.747),但在不同时间点存在差异(F=234.247, p<0.01),相同手术方式时,飞秒组1天与1周、2周、1月组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1周:t=2.79, p=0.011;2周:t=2.294, p=0.032;1月:t=2.529, p=0.019),而机械刀组1天与1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1,p=0.16)。准分子激光消融治疗区域外,即距离角膜顶点单侧3.5mm外的角膜周边基质(4.5~4.0mm范围内):飞秒组的周边角膜厚度,无论是X轴(水平方向)还是Y轴(垂直方向)方向,均无明显增厚或减少趋势,同样的机械刀组的周边角膜厚度也无变化趋势;且水平方向的角膜整体厚度变化大于垂直方向变化;从角膜的整体结构来看,飞秒组与机械刀组未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论:(1)薄瓣-LASIK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因角膜水肿及水肿消退而发生改变。(2)两种制瓣方式对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3)薄瓣-LASIK术后早期内周边角膜厚度形态学提示不会发生改变。(4)两种制瓣方式对术后早期周边角膜厚度的影响较小,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5)机械刀组垂直方向的上方角膜厚度有明显变化,推测可能与蒂的位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