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类以突然动作所诱发的运动障碍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样动作或投掷样动作。2011年,中国学者率先证实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PRRT2)基因是PKD的致病基因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PKD病例中,有约27%-65%患者存在PRRT2基因突变,其余病例均未发现PRRT2基因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基因导致PKD的发生或者PKD与神经系统其他发作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基因型-表型重叠性。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大样本层面分析总结中国大陆PKD病例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尤其是对PRRT2突变阴性PKD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探索。进一步分析这一类人群的精神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学特点。首先,本研究纳入来自该研究中心的284名PKD患者,其中127名家族性病例来自46个PKD家系,余157名为散发性病例。PKD平均发病年龄为11.9±4.0岁。PKD最为常见的发作表现为动作诱发性肌张力障碍。发作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0秒,期间意识清楚。PKD发作频率变异较大,自数次/天至数百次/天不等。发作间期完全正常。需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总计176例(有效率=97.7%),其中118人服用卡马西平(有效率=98.3%)。在203例先证者中共发现16种PRRT2基因突变,占家族性PKD的67.4%(31/46),占散发性PKD的24.2%(38/157)。其中11种为已知的PRRT2突变,分别为c.487C>T,c.649delC,c.649dupC,c.573dupT,c.787C>T,c.797G>A,c.931C>T,c.981C>G,c.439G>C,c.859G>A和c.433delC。另5种突变为新突变,包括2个移码突变(c.511515delinsT,c.971972insG)和3个错义突变(c.761C>T,c.955G>T,c.959C>T),这5个变异未见于千人基因组数据库和SNP数据库,在500名健康对照者中也未被发现。其次,为了探索PKD潜在的其他致病基因,我们对来自国内多个研究中心的163例PRRT2突变阴性的PKD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一代测序验证,共发现6种不同致病基因可能导致PKD表型,其中3个变异为从头突变(de novo mutation),即KCNMA1 c.1534A>G,SLC2A1 c.418G>A和SCN8A c.3640G>A;其余3个变异分别在3个PKD家系中共分离,即PNKD c.956dupA,KCNA1 c.765C>A和DEPDC5 c.3311C>T。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标准和评估指南,这6种基因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或“致病”。最后,本研究通过使用症状自测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Revised,SCL-90-R),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100,WHOQoL-10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PKD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探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该部分研究共纳入165例PKD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27例,其中149例患者(90.3%)完成高中学业,来自农村地区26例(15.8%),来自城市地区139例(84.2%)。经统计分析发现,PKD患者在多个精神心理症状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群平均水平;而患者在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生存质量则显著低于中国正常人群平均水平。进一步对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未出现PKD自愈倾向(P=0.011)及抑郁症状评分较高(P=0.000)与患者生存质量较低有关。综上,PRRT2基因仍然是PKD的主要致病基因,而对于PRRT2突变阴性患者应进一步筛查本研究提示的另外6个基因;从头突变可能是散发性PKD的致病原因之一。此外,进一步规范PKD疾病诊治流程,强化临床医师培训与社会科普宣传,给予患者全面的社会支持,有助于PKD患者尽早确诊并获得正规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