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在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状态,失业或待业半年以上,有就业愿望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生理性困难、心理性困难、物理性困难等。就业生理性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或体貌条件明显欠佳等因素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就业心理性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心理素质偏低和择业观念不适应社会要求、个人能力明显低于职业要求等因素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就业物理性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个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等因素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将就就业”,这一行为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主动选择失业、最优人力资本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承载者获得收入的能力、拓展收入空间能力的弱化或消失,其实质是承载者无法获得既有投资决策时点的预期投资收益。大学生在我国“毕业即失业”的事实属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现象。由此推断,大学生困难群体的成因包括初始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躲避、人力资本市场供过于求、经济形势影响整体需求萎缩、保留工资水平亟待修正。政府援助缺时效,结构援助缺整合,高校援助缺个性,自我援助缺途径,社会援助缺平台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五大困境,可通过构建高校就业助推机制和营造社会的就业援助氛围,形成“政府干预,完善执行力”、“机构承诺,发挥引导力”、“高校指导,实现决策力”、“自我认知,提升就业力”、“社会支持,扩大影响力”的“五维动力”就业援助模式,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