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红色经典在荧屏的再度走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作品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是其他场域展开权力斗争的“场所”,体现出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文化场的共谋和紧张。一方面,新时期的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普通民众怀旧情绪的表达为红色经典提供了“再度走红”的舞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背景下兴起的红色经典改编热潮,其改编内容在“主旋律化”和“商业化”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本文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从文化场域的角度切入,探究红色经典为何能在90年代后掀起电影改编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红色经典,其经典地位的确立更多的是来自文本自身蕴含的政治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文化生产机制对红色经典的传播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了 21世纪,国家主流话语场、民间话语场和经济场联合影响着红色经典文学场的动态发展。第二部分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切入,分析影视工作者在将红色经典改编为电影作品时的种种策略性思考和选择。在大众媒介时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国情感、生活和社会演化的“见证者”,它是广受中国民众喜爱的虚构性叙事形态。中国电影不仅要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监督和引导,同时又要受到整个社会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第三部分分析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的叙事策略。电影改编的复杂性表现在具体的改编工作中,叙事手法的运用往往与其他策略选择纠缠在一起。文字叙事和影像叙事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实际上,艺术媒介的转换不仅直接导致了叙事方式的改变,也间接带来了与媒介变化相伴生的接受方式的转变。因此,分析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的叙事策略,可以牵一发而动身,籍此能够对具体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第四部分探讨红色经典改编与传播的价值意义。红色经典的改编是时代的需要,改编作品可以弥补由于时代局限产生的遗憾,使人物、故事都更加真实,更富有人性,也更加贴近历史。改编较为成功的作品,对其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助于为红色经典在当下及未来的改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