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对小冀工业区周边土壤中六种重金属(Cd、Cr、Cu、Ni、Pb和Zn)进行了总量测定。参照GB15618—1995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价,并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对超标重金属Cd、Ni和Zn进行了形态分析及生物活性分析。结果表明:1)Cr、Cu和Pb含量均未超过国标二级标准,Cd、Ni和Zn三种重金属含量均超标,工业区综合污染非常严重,主要污染元素是Cd;2)Cd、Ni和Zn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差异性较大,Cd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Ni和Zn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3)金属生物活性系数大小顺序为Cd>Zn>Ni,迁移系数的大小顺序是Cd>Zn>Ni,其中Cd的生态风险很大。其次采集了新乡市工业区、娱乐休闲区、居民区和商业区不同位点的土样,利用AAS(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分析了各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Cd、Ni和Zn的化学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Cd在工业区土壤中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要形态,在非工业区中以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要形态;2) Ni在各功能区中的形态分布情况基本相同,残渣态是最主要的存在形态,占到了总量的一半左右,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次之,大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3)Zn在工业区中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在非工业区中主要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然后以新乡市各工业区的混合土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pH的改变和腐植酸的投加处理两种条件下,Cd、Ni和Zn三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当pH由4上升至7时,Cd、Ni和Zn的可交换态迅速减少,碳酸盐结合态迅速增加,当pH由7上升至9时,Cd和Zn的可交换态又迅速增加,碳酸盐结合态反而迅速减少,Ni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不变,三种元素的其他形态含量在pH=4~9范围内基本未受影响;2)腐植酸的加入使得Cd、Ni、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逐渐减少,有机结合态却不断增加,残渣态含量无明显变化,Cd的铁锰氧化态随腐植酸的增加而增加,Ni的减少,Zn的不变;3)当pH=4~7时,土壤中Cd、Ni、Zn的生物活性都随着pH的上升而下降;当pH=7~9时,Cd和Zn的生物活性都随着pH的上升而上升,Ni的基本不变。随着腐植酸加入量的增多,土壤中Cd、Ni、Zn的生物活性都不断降低。最后采用露天盆栽薰衣草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浓度(0、20、40、80、160mg·kg-1)Cd处理和不同浓度(0、50、100、200、400mg·kg-1)Ni处理条件下,薰衣草的生长特性及其对两种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经Cd处理后,薰衣草的生长高度和干重都随着处理浓度的上升而不断下降;经Ni处理后,其生长高度和干重都随着处理浓度的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断定,外源Cd的加入对薰衣草的生长产生了抑制和毒害作用,低浓度的外源Ni可以促进薰衣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对其生长产生抑制或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