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走航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观测资料,重点对琼州海峡的潮余流的分布特征和余流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南海西边界流、暖流和中尺度涡的结构特征和水团属性进行研究和探讨。2013年春季,为了研究琼州海峡的潮流共进行了33个断面的走航ADCP观测,并第一次使用改进潮汐调和分析法估算横穿海峡方向断面的潮流和余流分布。针对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改进潮汐调和分析法的可信性,其可以很好控制解中误差的大小和偏差范围。潮流椭圆主轴的方向均平行于海峡的走向,且全日潮在5个分潮(O1,K1,M2,S2和MSF)中起主导作用, O1,K1,M2,S2和MSF分潮振幅的断面平均值比率为1.00:0.74:0.34:0.51:0.52。沿整个断面的余流均为西向,通过断面余流流速平均值和流量分别为19.3±2.4cm s-1和-0.182±0.0220Sv (Sv=106m3s-1)。动力分析表明,潮流活动比平均流场以及涡的活动更加起主导作用,且潮流的“调整”过程和海峡东西两入口的水位差是琼州海峡西向余流的主要驱动力。南海北部海流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陆架上方的表层西边界流东北和西南季风下的最大流速(流量)范围分别为26.9-67.0cm s-(10.74-9.70Sv)和20.3-61.0cm s-(10.45-13.29Sv),平均流幅和厚度分别为140km和210m。陆坡附近的南海暖流呈带状结构,东北和西南季风下最大流速(流量)范围分别为6.1-29.0cm s-1(0.14-2.44Sv)和12.3-31.2cms-1(1.10-5.68Sv),平均流幅和厚度分别为45km和700m。南海暖流大致沿着500-1000m等深线流向东北,但流动过程中有时会在114°E附近出现向南偏转的迹象。东北和西南季风环境下均抓拍到西边界流和中尺度涡相互扰动的过程,并获得完整的垂向流速结构。东北季风下的反气旋涡半径约180km,垂向深度超过800m,而西南季风下气旋涡的半径约135km,垂向深度约780m,强度略小于东北季风下的涡旋。东北季风下还抓拍到同一断面短时间内暖流和西边界流的结构变化过程。在越南半岛东部,15°N,110°E附近成功观测到有暖流通过,此位置是迄今为止所有报道中的最西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琼州海峡的潮余流以及南海北部的暖流、西边界流和中尺度涡取得有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