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原水中的典型异味物质p-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β-紫罗兰酮(β-Ionone)、α-雪松醇(α-cedrol)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并对其光催化降解的Langmuir-Hinshelwood(L-H)动力学模型前提假设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包括光催化剂的性质与浓度、异味物质的初始浓度以及光源的功率大小等因素对其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合成了Ti02纳米管(TNT),对其进行了Fe、W的掺杂改性,并且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BET等表征,然后对合成的光催化剂进行了光催化性能的考察。对应于不同的光催化剂,本文对配制水样及原水实际水样光催化降解前后的异味情况进行了嗅味层次分析(FPA)。研究成果表明,β-cyclocitral、β-Ionone、α-cedrol的光催化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其速率总体上随着光催化剂的浓度、异味物质的初始浓度以及光源功率的增加而增大,但过高的光催化剂浓度会导致光源利用效率及光催化剂分散稳定性的下降,而初始浓度过高也会导致光催化剂被中间产物吸附饱和,最终导致降解反应速率的下降。催化剂的表征、光催化性能数据及FPA分析表明,3at.%W掺杂的TNT性能最优,实际水样经降解后,异味物质的嗅味强度下降最明显,且新产生的异味种类最少。异味物质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光催化剂组成的改善,而在异味物质在光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为弱吸附时,比表面积的提高对光催化降解反应的速率提高作用有限。最后,本文在对异味物质光催化降解的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后,对其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β-cyclocitral、β-Ionone、α-cedrol降解中间产物的检测结果支持了-OH等自由基催化氧化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