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的制度安排必须与经济的发展配套,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高效率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效率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中国也不例外.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的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创建现代金融制度,构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深刻的变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把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系改造成了门类齐全的金融体系,建立并拥有了非常庞大的银行群体.可以说在同一发展水平的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贷款业务量占整体经济的比例能与中国相匹敌.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银行生息资本的性质、作用进行描述,阐述了银行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本的增值,介绍了银行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对中国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的体制的变迁进行了回顾,分析中国银行体系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及其产权制度安排所导致的各类弊端,描述银行不良资产的现象和成因,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进行分析和介绍,对解决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途径和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方案进行了探讨.在经济理论上运用了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理论,力图能够结合实际对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处置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全文共分七章.分别从马克思的信用理论、银行资产经营特性、194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及变迁、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成因、政府意志在不良资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国外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和教训、和如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对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