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业装备的总量发展很快,但总体水平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很大。与此同时,农业装备水平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各地的装备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把握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域性特征,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对于制定农业装备的相关政策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农业装备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研究。作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单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对农业增长的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得出农业增长的过程反映了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越明显,替代程度越高,农业生产率越高。提出了我国不同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增长的三种模式。
回顾了我国农业装备发展的历程,将建国后农业装备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通过对农业装备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农业装备发展的两个主要特征:总量发展很快,但整体水平低;地区差异显著。
测算了农业装备水平的标准差、极值差率、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描述装备水平的地区差异程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农业装备的发展很不平衡。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经营规模和种植结构是影响装备水平的重要因素。
建立截面和面板数据两种模型,对我国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域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经营规模和种植结构是影响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装备水平的作用程度最大,其次是土地经营规模,再次为种植结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结构对各地农业装备的自然增长率影响较大。
最后,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水稻装备水平、完善对农业装备购置的各项扶持政策等建议,以促进我国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