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已经在2000年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7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迫切的养老问题:医疗压力增加、养老设施的建设跟不上需求、现有居住小区适老化程度不足等等。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福利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养老现有的养老居住模式主要有:涵盖了居家养老概念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养老社区三种模式。虽然现阶段居家社区养老依然是最为普遍,也是接受度最高的养老居住模式,但是往往在照料、护理及日常保障方面缺乏专业性和实效性。机构养老虽然能够满足专业性的需求,但是数量太少,更重要的是机构内群体缺乏多样性,单一老人群体的环境往往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养老社区模式能够提供较为齐全的养老配套和优美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护理,但是目前的养老社区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规划标准建设、规划设计方法、运营管理和社区本土化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养老社区模式仍然是我国现阶段应对养老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养老社区的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间不久,许多社区建设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适老化水准,社区规划结构不科学、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景观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大量的存在,而且配备了足够养老配套设施的社区数量更是稀少。混合型养老社区作为包含多种类型居住单元,给各类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服务的大型综合社区,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完善养老社区建设模式有帮助意义。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对养老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研究、规划原则、运作机制、景观设计方面,相比较下对养老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功能配置、空间形态结构等方面研究较少。目前建成的养老社区在建设中仅仅考虑了通用性,将无障碍作为设计原则,但是对养老社区中的老年群体细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不同老年人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这就导致混合型养老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略显粗放。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混合型养老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展开研究。介于混合型养老社区内老年群体的多样性,本文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区分,从日常行动能力方面来分,主要有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其中介护老人由于基本不具备以自己的意愿来自主行动的能力,对其户外活动的规律难以通过观察获得,也由于介护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多在于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上,对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较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根据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和对老年群体的认识,结合已有养老社区模式理论的研究,对混合型养老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归纳,得出了公共空间共享性、复合性、舒适性的特点。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选取老年社区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户外公共空间使用现状、社区老年群体的日常活动和老年群体对社区的空间需求进行资料收集。不同的老年群体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对活动类型和活动场地的选择差异以及活动时长的差别导致了其日常活动的差异性;多数老人日常活动的多样性以及随机性又导致了其活动类型和活动空间的复合性;极具规律的活动时段、空间选择都表现出了活动的集聚性。在空间需求方面,随着自理程度的下降,老年群体对社区空间需求渐渐从功能的全面性转向功能的协助性,体现了老年群体对空间适老化的需求有随身体机能的下降而提高的倾向。基于所得日常活动特征以及空间需求特征,加上对社区中不同老年群体生活的了解,构建混合型养老社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的策略。从不同老年群体日常活动的规律性与不同需求出发,构建社区步行空间网络,分析针对不同老人的步行路径特点;从混合型养老社区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复合性与老年群体对空间需求的全面性出发,提出公共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策略,对节点功能的全面性、利用率以及配套设施的复合性设计做了分析;气候适应性方面主要对社区廊道系统的设计做了分析,对其设计要点做了阐述,同时提出加强社区植物景观设置的季节应对。最后用实践项目“天年颐养”养老社区作为案例,分析了设计策略在实际建设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