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村镇居民环境意识及村镇污水处理技术调查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r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青岛市于2006年开始在全市挑选试点村,由市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建立村庄污水处理站,解决农村的水污染问题。为了了解这些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情况和村庄的相关状况,寻找后续的管理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今后的村镇级水污染控制工程提供资料和经验,找出适合于青岛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农村水污染控制的工艺,从而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本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些村庄和污水处理站进行了调查研究:村镇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农村昼夜水量水质变化波动调查研究;已建成污水处理站运行现状调查研究和工艺特点比较。在此基础上,本课题还对土地法进行流态示踪研究,为优化流态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1.环境意识方面,青岛村镇居民掌握的环境知识较少,获得渠道单一,村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58.3%的村民对环保的重要性有积极的认识,75.8%的被访村民对环保的紧迫性表示赞同,53.4%的村民有环保责任感,部分居民在环保方面对政府仍有相当的依赖性;90.5%的村镇居民认为有必要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71%的村民愿意缴纳不超过10元/月/户的污水费。2.村庄水质水量方面,工业型村庄(北高家庄)全年污水量波动不大,月变化系数Km=1.19;污水管网全天水量波动较大,10分钟变化系数K10min=12.9。管网内各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是CODCr=398.14 mg/L,SS=337 mg/L,TN=124.97mg/L,TP=9.94mg/L。农业型村庄(东大寨)与工业型村庄的污水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污水管网全天污水的10分钟变化系数K10min=1.9,CODCr浓度是北高家庄的1/4,TN浓度为1/5,TP浓度为1/6。典型农业型村庄的人均日用水量约为84 L/(人·d),村庄产业类型和水费的收取对人均日用水量有很大影响。村镇类型是影响村镇昼夜水质水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它比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都要大。3.本课题通过对已建成污水处理站的实地调查发现,在污水处理站处理效果方面,在已建成的五种工艺的六个村庄中,污水土地自然净化处理技术(东大寨和前韩村)处理效果最好,出水水质为一级B标准,单位污水处理费用低,约为0.30元/m3,管理简单,是适合于青岛地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各种工艺预期的管理运行方式在实地调查中都被改变,从而导致单位污水运行费用升高。运行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污水处理站进水水质明显低于设计值,全自动变为半自动或手动,增加了人工费,部分用电设备耗能过多、不能连续运行等情况。4.通过示踪试验发现,碎石床上升流反应器的实际水力停留时间为71.4h,是理论停留时间(76.8h)的93.0%。存在7.0%的死角区。有进一步优化的需要。流态方面,σθ2=0.340,偏向于推流式反应器,有一定的返混。
其他文献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中国改革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结构,探寻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道路,带动全国各省市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
本文针对已建成且远离天然气气源的楼区,用液化石油气集中供气,对楼区内输气管路采用穿越暖气管沟的作法进行探讨,寻求最佳的输气途径。
随着近年来烟草行业高速、超高速设备的更新使用,FOCKE350S机型已划入了中烟机政策性逐步淘汰名录,正面临下线。但其设备结构所采用的功能模块化设计特点,使涉及不同的小盒条
随着当前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相应也就提升了科学技术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BIM技术在建筑运维管理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BIM技术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建筑运
智慧城市,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网络和数据中心等设施为基础,以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新形态,也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
张伯礼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心悸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病证,本文从辨证、治法、方药以及调护等方面总结张老师治疗心悸经验。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循证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60例。对两组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及亲身经历了一些实践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ERP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的假设模型,本模型全面地考虑了企业所涉及的七个情境因素对自变量、因变量或它们
生产力只有自然属性吗?黄顺基[编者按]"社会科技是否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了加速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治理模式日趋完善,农村参与主体也由"单一模式"发展为复合式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因此,安徽"美好型"乡村治理要进行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实现"1+1〉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