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以来,民主转型成为国外学界关于民主化问题的研究热点。从民主化视角观察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主转型的关键阶段。过去对当年民主化失败的解释偏重于宏观结构层面,突出强调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民主化的制约作用。但是近年来国外学界关于第三波民主化研究表明,比较现代化、政治文化、市民社会理论等宏观结构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够充分解释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民主政治的事实。而这些新兴民主国家正如民国初年的中国,从宏观视角来看,或是市场经济不发达,或是市民社会成长不足、民主政治文化尚不成熟。所以本文选择民国初年的制宪政治与民主转型为个案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借鉴新兴的政治社会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理论,从微观行动层面重新阐释中国早期民主化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文前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以及对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重点考察民国初年政治发展的概况。通过对政治权力、政治参与、政治合法性、政治文化等内容分析,揭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特点,从宏观角度阐述民主转型机遇的形成以及对制宪进程的影响。第二章简要叙述民初制宪历程。第三章一方面借鉴比较宪法的方法,分析《天坛宪草》设计的宪政制度中结构性缺陷;一方面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观察这一制度性缺陷对制宪结局的影响,纠正过去对制宪失败道德化的评论。第四章则是进一步分析宪政制度中制度性缺陷形成的原因。作者通过叙述制宪议员关于宪政制度选择的争论情况,分析制度选择背后利益动机的形成状况与宪政制度理性选择的特点。第五章借助策略互动论的分析框架,阐述国会制宪会议与北洋派在制宪目标、模式、方法方面的策略互动情况,并且通过与美国、法国制宪过程的比较,探讨这一系列策略选择对制宪结果的影响。第六、七两章主要是研究影响制宪者政治选择的其他因素。其中的变量包括制宪议员社会背景、政体制度、政治传统等,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在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八章是结论部分。 在最后的结论中,作者在承认民主崩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现象的同时,特别强调在民国初年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民主转型中,国会政治精英与北洋派先后做出了违背民主政治原则的一系列错误的政治选择。首先是1913年民国国会排斥袁世凯北洋派的制宪参与,采用封闭性的国会制宪模式,选择抗争性方式单独制宪,实际上是拒绝任何妥协的政治行为。“立法至上”的“超议会制”的出现,更是说明当时各主要政治力量没有进行宪政体制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