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英若诚《茶馆》译本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兼具可读性和可表演性的特殊文学形式,戏剧长期被定格在文学的边缘地带。译界对戏剧翻译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因而导致戏剧翻译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研究戏剧翻译特色和标准等方面,鲜有研究提及戏剧翻译者的地位或与之相关的问题。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为哲学基础,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译者为中心”的理念鲜明地将译者摆在翻译活动的中心位置。近年来,该理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研究。这一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该理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该理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对著名戏剧表演家及翻译家英若诚的《茶馆》译本进行研究。我国经典话剧《茶馆》在西方国家的成功演出证明了英若诚的译本适应了戏剧翻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多维转换。论文中,作者主要从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译者对“能力”的适应选择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三个方面来探讨两个问题,即英若诚为何选择翻译《茶馆》?英若诚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首先是英若诚对“需要”的适应,主要从英若诚对戏剧表演的兴趣与追求,以及《茶馆》应邀上西方舞台巡演的情况下对适合演出译本的需要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其次是英若诚对“能力”的适应,主要从英若诚的教育背景及双语、双文化能力、职业经历和戏剧翻译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是英若诚对戏剧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主要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三个维度对英若诚的《茶馆》译本进行分析,分别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英若诚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中西文化和表达差异并关注西方观众的理解,灵活使用意译、增译等方法实现了戏剧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个性化等特点。通过研究,本文试图回答前文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英若诚选择翻译《茶馆》适应了个人兴趣与职业追求的“需要”和《茶馆》赴西方巡演缺乏适于演出译本的“需要”,同时他的教育背景、演出经历和翻译实践使他具备了翻译《茶馆》的“能力”。另一方面,英若诚的《茶馆》译本适应了戏剧翻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文化、语言和交际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适应了戏剧翻译生态环境,产生了适于演出的译本。《茶馆》巡演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他文献
中原城市群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该地区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上具有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和初级网络化等特征.由于区域城市网络仍处于低级
<正> 聚焦教学,是个老话题,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生发出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新的涵义。 随着教育发展重心的变化,我们在思考教育发展策略时,必须在推动教育体制机制等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低碳”发展理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也重点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口号。我国的
目前,美国安多夫考古研究基金会主席、著名农业考古学家理查德·麦克尼什(马尼士)博士与江西、四川有关专家学者一道,共同对万年仙人洞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万年仙人
长期以来,外源融资结构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焦点。融资结构的动态平衡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治理工具,而外源融资可以通过股权和债权共同治理作
消费文化的外延十分广阔,广义上的消费文化包涵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和消费相关的因素。人类文化中能够影响消费的部分,或者文化在消费领域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都可以划归到消费文
我国的农村规划相对滞后,加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造成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大多数地区的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村的现代
1投稿须知请勿一稿多投,稿件正式送外审前,编辑会对稿件进行重复率的不端检索查询,不要报侥幸心理。作者应保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合作的论文署名须征所有作者的同意,若因著作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是我国海产蟹类第1个人工选育新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昌邑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选育,201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
<正> 家庭教育是培养四化大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当家教严重地伤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专制型家教是不当家教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