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硼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ann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变材料是一类可以通过相态变化储存和释放热量并维持温度不变的材料,对电子设备的热管理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大部分相变材料导热较低,且发生固-液相变时需要外部容器进行封装以防止泄漏,这些都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因此相变材料的导热增强和封装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氮化硼作为高导热绝缘材料的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复合后相变材料的导热能力。本文目的是通过将氮化硼与相变材料复合,从而制备导热增强且形状稳定的复合材料。综合考虑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相变潜热高低和经济性等因素,选择聚乙二醇作为基础的相变材料,本文分别制备了以氮化硼作为填料的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和以氮化硼作为多孔骨架的复合相变材料。在聚氨酯复合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本文以聚乙二醇作为软段,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硬段,氮化硼为导热填料,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复合材料。在该制备过程中,根据溶剂的种类、用量和单体摩尔比的不同制备了不同性能的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原位动态拉伸试验台对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制备的聚氨酯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制备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的单体的组成。通过液相超声剥离法对氮化硼进行了剥离,并用浓碱溶液对氮化硼进行了羟基化,最后通过硅烷偶联剂对羟基化氮化硼进行了表面处理。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成功对氮化硼表面进行了改性操作。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氮化硼质量分数的复合相变材料,材料的相变潜热随着氮化硼的添加而降低,相变温度变化不大,激光导热(LFA)结果表明氮化硼的添加、改性和硫化机热压处理均能有效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氮化硼的添加先增加后降低,这是因为氮化硼局部团聚因素的影响。复合材料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热循环能力,衰减极低。在氮化硼多孔骨架的制备过程中,主要讨论了冷冻方式和交联剂浓度等对于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定向冷冻法由于通过低温基底使冰晶沿着温度梯度方向生长,溶质在局部浓度得以提升,促进了冻干后材料内部导热通路的形成,激光导热(LFA)测试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聚乙烯醇的浓度会影响冰晶的生长,从而影响整体材料的孔径大小,聚乙烯醇的加入有助于材料对于聚乙二醇的吸附,但同时热导率也因此降低。复合材料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循环初始衰减较快,循环50次后相变潜热基本稳定,不再衰减。
其他文献
手机症候群——是由于对手机迷恋过度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表现为对手机的依赖和迷恋失去自控的常见社会现象。通过对手机症候群特点的研究,分析此类人群并总结出此类人群的
电解水制取氢气是一种低碳、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之一。这为解决全球日益增长的化石燃料消耗和环境问题带来可供解决的办法。而电解水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则由于
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是淮河流域防洪的重点之一,而洪泽湖区的防洪治理一直是淮河中下游防洪治理的难点。河湖关系是影响淮河中下游防洪的关键因素,正确认识河湖关系,处理好河
在现代制造工业产品/过程的优化设计过程中,稳健参数设计逐渐成为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可控因子水平组合的研究,选择出最优参数组合,以此来降低产品/过程
粉末成型机是粉末冶金工艺中重要设备之一,是中小型零部件快速成型的重要装备,超大型粉末成型机可以实现多台面复杂零件的压制成型,成型工艺更加繁琐,繁琐的压制工艺也导致成
在作文教学中,真正解决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改变写作教学陈旧观念,更新写作教学的僵化形式,使学生真正喜欢写作,并在写作中自觉地培养人文品格。为此我进行随笔教学实践,坚持
会议
本文着眼于量子演化中的因果问题,针对量子因果和量子共因的区分问题,将所有可能的量子因果和所有可能的量子共因都纳入考虑范围,给出了一个新的、可由测量结果统计得到的判
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现代工业对先进复合材料的需要日益增加,复合材料在国防领域的机械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针对纤维增强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迎来飞速发展。在城市繁华地区修建地铁,受制于地面建筑物建筑限界,施工环境恶劣、展线非常困难,节理小净距隧道常常存在于地铁车站建设中。节理小净距隧道因其结构及地质的独特性,其受力情况十分复杂。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相似模型试验的方法,对节理参数对小净距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优势节理控制下小净距地铁车站施工力学效应展开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Hoek-B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机动化的迅猛发展,以交通拥堵为首的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多年来,尽管采取了众多交通治堵对策,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依然呈现愈演愈烈趋势。综合对比各类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无疑是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然而事实经验表明,仅考虑公共交通,而对公共交通与居民活动空间协同关系缺乏系统性认知,难以充分发挥公共交通运输优势。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中运输能力较强的一种运输方式,其规划和运营能否契合居民活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