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上世纪80年代在鄱阳湖发现了世界最大白鹤种群,故鄱阳湖及其越冬候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近十年来,到鄱阳湖越冬的稀有鸟类在30万只以上,其中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总数稳定在2000只以上,约占世界现存白鹤总数的九成以上,越冬白枕鹤(Grus vipio)数量每年稳定在2500只以上,约占世界现存白枕鹤总数的五成以上,因此鄱阳湖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且有“候鸟王国”之美称。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鄱阳湖出现了枯水期提前和枯水位持续时间延长的现象,这种湿地水文节律的改变使鄱阳湖不同区域洲滩显露提前和显露时间延长,导致部分水鸟赖以为食的特定水生植被衰退,从而使有效的觅食地面积减小。对于此问题江西政府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工程措施——鄱阳湖水利枢纽。然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对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影响尚无定量研究。本文以鄱阳湖食块茎鸟类——白鹤、白枕鹤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的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物元模型结合生态学知识,在ArcGIS平台上搭建了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物元评价模型,生成鄱阳湖在兴建枢纽前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而后使用二维水动力模型联合适宜性物元评价模型,生成鄱阳湖在兴建枢纽后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选取鄱阳湖典型丰、枯水年,分别探究在不同典型年有拟建枢纽和无拟建枢纽状态下鄱阳湖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并结合鄱阳湖的实际情况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拟建水利枢纽分别在丰、枯水年对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造成的影响。在以下四种情景下评估了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1:枢纽没有运行的丰水年(S1);2:枢纽没有运行的枯水年(S2);3:枢纽运行的丰水年(S3);4:枢纽运行的枯水年(S4)。研究发现:1.鄱阳湖枢纽工程的调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水位调度方案对湖泊食块茎鸟类越冬前期栖息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是会牺牲一部分适合食块茎鸟类越冬后期栖息的区域;2.枢纽选址处至都昌站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受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丰水年,枢纽运行对在各级自然保护区内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而在枯水年,这种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其中,北部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受其负面影响最大,在丰水年,适合食块茎鸟类的面积下降比例30.32%;在枯水年,适合食块茎鸟类的栖息的面积下降比例16.43%。3.枢纽的运行能缓解枯水年湖泊缺水的问题,增加湖泊土壤水含量,使食块茎鸟类更易于觅食,且能增加喜食块茎鸟类的食物丰富度。若能够科学合理地在枯水季进行人为控制湖泊的退水过程,不仅可以解决鄱阳湖枯水期的水压力,还可以在候鸟到来时为其提供更为优越的越冬生境。4.对碟形湖的捕鱼活动—“堑秋湖”的合理管理可以提高食块茎鸟类栖息地的适宜性,并促进人类活动与候鸟栖息地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