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性气质研究,尤其是男性气质危机研究,是性别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纠正以女性主义研究取代性别研究的倾向。美国华裔男性群体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处境,曾经历过甚至还在经历着严重的男性危机,其根源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要从文化、性别、社会等多方面去寻找。以美国华裔文学载体进行的男性气质超出了文学范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的构成、境遇、心态等既有和之前的华裔相一致的地方,又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又通过形象塑造、故事情节、象征意义多方面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国华裔男性危机的解决与形象建构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华裔文学着重考虑的问题,作家们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总之,美国华裔男性研究是将族裔研究、性别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既是一个学术问题,成为男性气质研究宏观图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有实际意义,对于华裔男性群体摆脱危机、男性气质建构以及寻找自我定位都有着无法取代的意义。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综述了男性(危机)研究领域的概况,描摹了男性研究宏观图景和这幅图景中的美国华裔男性研究,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引入论文主体。第一节介绍了美国华裔文学中男性气质窘境的表现方式和主要内容。美国华裔男性远离故土,其实也就远离了传统的生活环境与思想体系,成为无根的一代;美国社会对华裔男性的态度是排斥的,即使六十年代已经不“驱赶”了,也还远远未达到真正接纳的范畴。与此相对应,华裔女性走出了女性地位极度低下的封建中国,到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认同和自我认知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另外,这一时代的华裔男性还面临着自己不属于传统中国也不属于美国社会的矛盾,而下一代却基本上已经渴望彻底进入美国社会,这又使他们遭遇“后继无人”的尴尬。这些总结起来就是精神父亲的远离,丈夫地位的衰落和子嗣传承的缺失三个方面的男性危机。第二节深入一步,探求美国华裔男性气质危机的根源。这一部分的理论线索是后殖民主义思潮。首先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讨论美国华裔男性气质危机。美国华裔男性危机与其他时代和群体的男性危机相比,在表现方式等方面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是根本原因却很特殊。作为少数族裔,华裔男性面对的是从排华到利用华裔劳力的美国社会。这就涉及到了美国在种族和族裔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理想化的美国社会是文化交融、各种族裔平等共处的大熔炉;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的美国社会在对华裔男性进行着阉割和女性化,这也是华裔男性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华裔女性因为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相对先进的女性观念和男性危机的加深,再加上美国社会作为相对发达的社会更符合女性特点,因而产生了地位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这一过程和男性危机同时进行,互为因果。第三节主要进行美国华裔男性气质的建构。在遭遇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美国华裔男性形象建构是找回自我的重要人物。为此,有三个方面的力量不容忽视。一是外部借鉴的力量。犹太裔男性和华裔男性的境遇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而美国犹太裔男性也经历过危机,但最终以本民族思想和凝聚力为基础进行了较为成功形象建构,这值得华裔男性借鉴学习。二是中国传统的力量。赵健秀等代表性作家借助“关公”等代表性传统形象进行了中国英雄主义的建构,形成了能武能文的新华裔男性形象,但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与女性化的区分是保证男性形象建构正确方向的必要考虑因素。三是来自女性的力量。美国华裔男性形象建构本身的意义除了民族形象的建立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两性的和谐共处,以华裔“社群”共同利益的维护作为男性形象建构的背景,这也是男性形象建构的本质之一。“境遇较好”的华裔女性在认识到男性形象建构在民族与两性关系中的积极意义后,会成为男性形象建构的关键积极力量。总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华裔男性形象危机和建构是一个综合了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研究主题。而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对于这一群体摆脱性别刻板印象,后殖民主义的限制和寻求两性之间的平衡共处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