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是我国独有的多用途经济林树种,也是传统地道的中药材,其果肉具有降血糖、抗休克、抗菌消炎等功效,可以入药和加工食品。山茱萸主产于安徽、陕西、河南和浙江等省,集中分布在伏牛山区、天目山区和秦岭山区。随着山茱萸的发展,种植范围和面积逐渐增加,但其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却良莠不齐,影响果实的后期加工。因此,在广泛开展山茱萸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山茱萸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对推动传统经济林产业的良种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河南、浙江、陕西、湖南、河北、安徽、山东、四川、重庆、贵州和山西等11个省(市)采集的129份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ISSR标记分析全国范围内山茱萸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比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进行山茱萸核心种质的构建,对山茱萸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存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11条,用于129份山茱萸种质的多态性扩增。结果显示共扩增到87条条带,多态性条带总数为87条,多态性比例达到100%。山茱萸种质资源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2.0000、1.4388、0.2593和0.4006,表明129份山茱萸具有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收集的山茱萸在各地区中也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浙江(Na=1.8851、Ne=1.5051、H=0.2920、I=0.4388)和安徽(Na=1.6552、Ne=1.4075、H=0.2317、I=0.3445)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其他几个省(市),而湖南和河北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且两者的遗传距离最大,说明在DNA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2.采用UPGMA的方法对山茱萸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Gx=0.714时分为8个大类群。其中陕西周至3号与山东临朐4号遗传一致性最大(0.989),表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而浙江17号与安徽歙县1号遗传一致性最小(0.368)说明山茱萸个体种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3.采用随机、位点优先两种取样策略和SM、Jaccard、Nei&Li三种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山茱萸核心种质。每种方法5次聚类后,经取样比例和遗传多样性比较,最终确定以第4次取样构建的6组核心种质为初选核心种质。6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与原种质进行T检验,经比较发现以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Nei&Li遗传距离结合构建的34份资源可作为山茱萸核心种质。它保留了原种质26.36%的样品,其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达到100.0%、100.0%、100.0%、103.5%、112.38%和111.58%。结合13个表型性状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