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城市的高质量的发展。《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指出,我国共有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126座,矿产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在全部城市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矿产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极易对资源型产业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和长时间挖掘开采使得这些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城市生态持续恶化、资源储量快速下降等“资源陷阱”问题,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相违背。因此,全面把握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整体生态安全状况,有效识别不同区域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开展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策略研究是提升国家综合安全水平、促进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鉴于此,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评估-案例研究的研究思路,对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多维评估和提升策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在对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熵权法-空间关联分析的集成方法,对中国108个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开展了分区域、分类型的多维评估和时空分异研究,并分别计算了各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分维度指数,以解析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最大煤炭城市——鄂尔多斯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提升策略研究。构建了包含经济、能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支撑四大子系统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提升策略情景设计,对生态安全评估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模拟仿真,进而计算了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而后分析了各提升策略的累积效应,从短期和长期视角探讨策略实施效果。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矿产资源型城市特殊性,提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提升对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安全评估模型,并验证了模型有效性。本文在对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驱动机理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集成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模型,构建了包含压力、敏感性、稳定性、外部调节四个维度,35个指标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特征,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约简、熵权法赋权与指数计算、空间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该模型避免了指标体系的冗余,体现了数据驱动方法的优势应用。其次,本文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通过对我国108个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其时空异质性,具体而言:(1)我国各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呈现改善趋势,但仍处于低位,且不同城市的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且其差距会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增大;(2)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境况的主要致因指向城市面临较高的生态外部压力,城市面对外部冲击表现出较高敏感性,而稳定性较差,外部调节滞后乏力;(3)煤炭、石油、钢铁和有色金属四类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石油城市的稳定性和外部调节性表现最优,煤炭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水平最差,有色金属城市近年来面临的生态压力最高,有色金属城市和庚帖城市的外部调节力度相对较弱;(4)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整体集聚水平较高,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和促进效应,且其集聚状态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为东部矿产资源型城市,低值区为西部和东北矿产资源型城市。最后,本文构造了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拟分析提出了促进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揭示了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累积效应。具体而言,(1)从历史仿真结果来看,鄂尔多斯市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波动趋势,且整体生态安全水平较低;(2)不同的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策略的总体效果、长期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科技、产业、财政和税收四大政策均可以对地区生态安全水平产生正向效果;同时,四项调控政策其长期效应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税收政策调控可以在短期内对生态安全水平提升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其长期实施效果不明显,而其他三项提升策略的累积效应长期看效果均较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聚焦矿产资源性城市生态安全评估和提升改善问题,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提出一种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分析框架,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量化分析工具,有助于深刻理解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时空特征。针对典型城市进行了生态安全提升策略系统动力学建模,完成了策略方针研究。在实践上,揭示了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为中国政府实现矿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精准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和量化的参考依据。本文共有图20幅,表9个,参考文献1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