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末次间冰期以来季风降水变化的指示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黄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风成沉积物,分布广泛、厚度大、沉积连续,包含了可以反映东亚季风演化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理想的地质记录。其中,渭南地区的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物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通过ICP-AES以及MC-ICP-MS对黄土高原南部阳郭剖面、大荔剖面以及渭南阳郭水库剖面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含量和硼同位素组成(δ11B)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硼含量变化范围为0.39~3.94μg/g之间,δ11B值分布在-23.8‰~+9.5‰之间,古土壤的平均硼含量和δ11B值都高于黄土。阳郭剖面以及大荔剖面的δ11B值与磁化率、Sr含量以及CaCO3在地层中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阳郭水库剖面黄土-古土壤剖面中,较高的δ11B值和较高的磁化率、偏正的有机碳同位素值、较高的古湿度、以及较低的Sr含量基本对应良好,反映了湿润的气候环境,尤其是δ11B较高的三个峰值正好对应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末次间冰期以及末次冰期的间冰阶。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主要来自降水中积累的硼以及硅酸盐风化产生的硼。酸溶相δ11B值可以减少源区信息和温度热量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作为黄土沉积形成演化过程中降水量的一个替代性指标。由δ11B值变化重建的黄土高原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夏季风降水与传统的夏季风降水替代性指标基本可以对比,但δ11B值在揭示过去季风降水量变化方面的机理更加清楚。
其他文献
司汤达曾经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说:“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语文教育家于漪称“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人,以生动的语言震撼人,就能够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语文课的情境中,使学生参与语文,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激情飞扬。  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学,在学生思维不活跃、基础一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