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防治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分析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起效机制。方法:纳入8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各41例。两组均予相同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术后常规治疗。药物组术后30分钟给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针刺组术后30分钟给予针刺干预。评定术后0-2h、2-6h、6-12h、12-24h、24-48h五个时间段患者腹胀评分、恶心呕吐分级、肠鸣音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检测两组受试者术前、术后30分钟、术后24小时的血清5-羟色胺水平。将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类型、手术时间行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针刺组在术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三个时间段腹胀评分、恶心呕吐分级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术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24-48小时肠鸣音次数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早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羟色胺组内比较:针刺组术后30分钟与术前比较,5-羟色胺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30分钟比较,5-羟色胺浓度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术后30分钟与术前比较,5-羟色胺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30分钟比较,5-羟色胺浓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5-羟色胺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羟色胺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组间术后30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针刺组5-羟色胺浓度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无一例受试者出现安全问题。结论:(1)针刺可预防或改善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总体疗效优于盐酸格拉司琼,且无相关药物副作用。(2)针刺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加快恢复肠鸣音,缩短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排便时间。(3)5-羟色胺在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有利于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快速康复,但针刺对5-羟色胺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到不同受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