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货币政策框架也逐渐加快了调整。2013年以来,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陆续推出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一系列具有结构性调节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传统货币政策的调控模式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细化操作和定向调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丰富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使中央银行的调控更加稳健和灵活。然而,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究竟这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能否会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实质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1]。本文着重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以及信贷行为的影响,以此来分析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对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做了汇总整理并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基本情况做了完整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发达经济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概述目前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特点和政策目标等,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关系,并对国内外结构性货币政策作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区别。其次,分析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状况和信贷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再次,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来检验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16家上市银行,重点选取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三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三部分检验这些工具的有效性。第一部分分析银行流动性随结构性货币政策施行会如何变化;第二部分检验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试图引入交互项,研究商业银行性质,银行体系流动性或货币政策取向差异等约束是否会影响常备借贷便利的有效性。最后,分析实证结果并得出结论。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促进贷款增加;同时提出政策建议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保证其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