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农村,贫困农户多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自营为主,收入来源单一,抗灾能力不强,加之农业产业本身生产周期长,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因灾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略为突出,造成农户普遍处于收入低、不稳定的状况中。有数据显示,农产业收入以及转移收入在农村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广西省为例,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为10359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848元,而第二产业人均净收入仅为119元。扶贫过程中,“大众式普惠”政策不断暴露其弊端,因而,现阶段我国正逐渐向适度竞争式扶贫政策过渡,旨在让扶贫的政策福利更精准、更公平地惠及贫困户,培养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精准扶贫关系社会民生,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前进方向,即通过上门入户进行信息采集,深入了解每村每户的贫困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挖掘致贫原因,按照每户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此为基础,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建立扶贫信息系统,实行持续追踪、动态管理,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和提升政策实施质量。在此国情背景下,向农户提供基于精准扶贫的小额人身保险对帮助其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所强调的、积极发展小额人身保险,能够有效服务“三农”、扩大对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保险覆盖面、满足其抗风险需求,因而对我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较晚,直至2008年中旬推出试点方案,才标志着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正式启动。随着小额人身保险在省、市、自治区农村地区的不断推行、实践,对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几年的试点反馈表明,现阶段我国小额人身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势头不强,农民因认知有限等原因对小额人身保险的购买热情不高,关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监管法规存在一定不足、实际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障碍,还需对其作进一步的改善。因而,本文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在分析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现状及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借鉴并总结国外及我国各试点省市的开展经验与启示,进行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在贫困农户中运行的可持续性研究,试图从这一险种在农村地区推行时的营销力度、产品创新速度、地区差别化缴费、区域运营模式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旨在逐步优化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保体系,促使小额人身保险在我国农村市场上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