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伴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从农村出去务工的农民取得了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而以往在家庭收入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则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增长,且占整个家庭中的收入比重则逐年下降。由此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在这些年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怎样在工资性收入稳步上涨的基础上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较快稳定的增长。在现实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因素即工业化以及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分析是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的。安徽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以及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变化情况更值得研究。分析工业化、技术进步对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不仅对于安徽省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政策启示,对于其他农业大省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VAR模型作为一种动态模型,主要通过实际经济数据来分析经济社会中相关变量的动态相互关系,并广泛地结合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宏观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所以本文在重要部分主要运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对工业化、技术进步与农村村民经营性收入的联系进行分析。本文将研究目标定为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安徽省,搜集了 1978-2015年的年度数据,首先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水平变动,以农业机械化水平衡量的农业技术变动以及农民经营性收入变动的长期趋势和幅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其次利用Eviews6.0软件建立了工业化水平、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模型分析过程中,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以此来确定各项因素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程度,通过方差分解方法比较工业化、技术进步对经营性收入影响的贡献率。根据脉冲响应函数,本文发现,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农业科技进步,均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工业化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科技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根据方差分解,可以得出,工业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具有长期作用,并且相较于技术进步而言,其贡献率更大。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正向作用较小,且为短期作用,其贡献率也相对较小。本文总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总体框架、技术路径及方法论;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概括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经营性收入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为安徽省工业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说明了工业化、技术进步对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机制并构建模型对此进行检验;第五部分为实证部分,运用VAR方法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并结合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表,进行回归结果解释;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