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阳市是西安都市圈的副级核心城市,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更加突出了咸阳市的发展水平对关中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的战略意义。研究表明,咸阳市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前8年气温较高,2000-2007年的平均气温比60年代约高1.12℃。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针对其负反馈效应,及时调整或提出对策,才能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实地调查、统计年鉴、部门统计资料和区域发展规划等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方法,确定气候适应度评价体系和指标,计算各子系统及其指标权重,构造各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各子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定义评价等级论语,判断气候变化适应度强弱。(1)选取经济系统、农业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区域气候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将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指标分为由目标层、准则层、约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四级层次体系。通过YAAHP5.0软件,运用AHP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判断权重值。在一级综合评价的子系统中,农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大,分别是0.3564和0.264,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小,分别为0.2272和0.264。(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综合隶属度并判断适应度。结果表明,咸阳市1998-2007年综合隶属度呈逐年增加趋势,适应度处于由“较弱”向“一般”过渡的状态,区域整体及各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都处于低水平状态。(3)咸阳市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10年间呈增长趋势,适应度由“弱”到“强”,表明经济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小,发展迅速,但发展效益较低;农业系统的隶属度呈下降趋势,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发展水平持续降低,但发展效益有所提高;社会系统平稳快速发展,适应度由“较弱”到“较强”,人口与发展现状指标的隶属度呈微弱增加趋势,反映10年间社会内部稳定,总体在发展进步;资源环境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呈波动发展趋势,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反映了资源环境系统受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稳定程度差。(4)基于各区县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差异,运用相关生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在咸阳市北部黄土沟壑区实施生态-资源-小城镇发展模式,其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坡地实施林果工程,陡地实施“生态购买”,高产地发展优质高产农业,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同时积极开发境内煤油气资源,延长产业链,建设以采掘、加工、制造为主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小城镇,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南部的渭北台原区、渭河阶地区实施都市圈发展模式,打造乾县、礼泉县食品加工产业带,泾阳县城郊农副产品供给-休闲度假产业带,三原县劳动密集型工业带,武功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平市制造业聚集带,咸阳市都市圈副级城市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