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浊流,原名吴建田,号饶耕,祖籍广东省蕉岭县,一九00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的一个小康的书香之家,一九二0年从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即从事于小学教育。中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水月》、《功狗》、《先生妈》、《陈大人》、《亚细亚的孤儿》、《波茨坦科长》、《狡猿》、《铜臭》、《幕后的支配者》等大量作品,因作品中强烈的反日爱国的情感倾向,与杨逵一起被后人誉为台湾日据时期“抵抗文学”的代表作家。 吴浊流及其作品在当时的台湾影响深远,其《亚细亚的孤儿》甚至被誉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历史以及“两岸相隔”等多方面的非文学因素,其作品的发行和流通受到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包括台湾本土人)对吴浊流认识不深,对他的作品有很大程度上误读。因此,对吴浊流的评价历来便是纷争不断、意见不一。有人推崇他是“汉魂终不灭”的“铁与血铸成的男儿”;同时,也有人因为他作品中的“孤儿意识”和“本土的台湾意识”而误解他。如今时隔几十年,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更显得遥远和模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曲解他的作品,将他的“孤儿意识”发展成政治意义上的“台独意识”。那么,吴浊流到底是具有“不灭汉魂”的爱国作家还是主张“台湾意识”的分裂主义的作家呢?他的创作在日剧时代的台湾抑或是整个台湾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地位?欲厘清这些问题,重新走进吴浊流便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本文试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传记批评和英美新批评等理论,结合吴浊流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更深入地挖掘吴浊流的创作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联系吴浊流更多文类的作品,以期对吴浊流及其创作进行更宏观的分析和把握,从而对吴浊流及其作品做出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客观的评价。 本论题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前人对吴浊流及其创作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意图。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吴浊流中年走上文学征途的各种原因:自身的气质秉性、个人的生活和艺术积累,再加上文学少女的“奚落”,内因外因的积累,让吴浊流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第二章则突出吴浊流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的创造,以及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对日剧统治下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的“孤儿意识”的描绘和表现等。第三章着重写吴浊流及其文学创作对后人及文坛的深远影响。此章侧重论述吴浊流的人格魅力和其文学创作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得出结论:吴浊流及其文学创作在台湾文坛甚至中国文坛的价值和地位——犹如浩瀚荒漠中的绿洲,给人希望和力量,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