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荒漠中的绿洲——论吴浊流文学创作的独特价值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浊流,原名吴建田,号饶耕,祖籍广东省蕉岭县,一九00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的一个小康的书香之家,一九二0年从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即从事于小学教育。中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水月》、《功狗》、《先生妈》、《陈大人》、《亚细亚的孤儿》、《波茨坦科长》、《狡猿》、《铜臭》、《幕后的支配者》等大量作品,因作品中强烈的反日爱国的情感倾向,与杨逵一起被后人誉为台湾日据时期“抵抗文学”的代表作家。  吴浊流及其作品在当时的台湾影响深远,其《亚细亚的孤儿》甚至被誉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历史以及“两岸相隔”等多方面的非文学因素,其作品的发行和流通受到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包括台湾本土人)对吴浊流认识不深,对他的作品有很大程度上误读。因此,对吴浊流的评价历来便是纷争不断、意见不一。有人推崇他是“汉魂终不灭”的“铁与血铸成的男儿”;同时,也有人因为他作品中的“孤儿意识”和“本土的台湾意识”而误解他。如今时隔几十年,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更显得遥远和模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曲解他的作品,将他的“孤儿意识”发展成政治意义上的“台独意识”。那么,吴浊流到底是具有“不灭汉魂”的爱国作家还是主张“台湾意识”的分裂主义的作家呢?他的创作在日剧时代的台湾抑或是整个台湾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地位?欲厘清这些问题,重新走进吴浊流便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本文试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传记批评和英美新批评等理论,结合吴浊流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更深入地挖掘吴浊流的创作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联系吴浊流更多文类的作品,以期对吴浊流及其创作进行更宏观的分析和把握,从而对吴浊流及其作品做出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客观的评价。  本论题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前人对吴浊流及其创作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意图。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吴浊流中年走上文学征途的各种原因:自身的气质秉性、个人的生活和艺术积累,再加上文学少女的“奚落”,内因外因的积累,让吴浊流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第二章则突出吴浊流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的创造,以及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对日剧统治下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的“孤儿意识”的描绘和表现等。第三章着重写吴浊流及其文学创作对后人及文坛的深远影响。此章侧重论述吴浊流的人格魅力和其文学创作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得出结论:吴浊流及其文学创作在台湾文坛甚至中国文坛的价值和地位——犹如浩瀚荒漠中的绿洲,给人希望和力量,不可取代。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根据京津唐电网网厂分离速度加快、购电费用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针对经济调度目标函数 ,按两种经济调度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 ,得出了按购电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的方案的经济效益
从通信设备制造厂商的兼并到电信运营企业重组的世界电信发展格局出发 ,分析了电信技术领域激烈动荡的原因 ,对今后 5年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加入 WTO后对中国电信行业的影响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盛能宝先生在全国的摄影圈内大家都习惯称他为阿宝,既亲切也体现了他广交天下影友的性格。这位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物,极具个性,语言干练幽默而带有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介绍了新一代电力线载波技术--基于DSP解码的网络化配电线载波(NDLC),以及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讨论了配电载波的特点,分析了NDLC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提高NDLC系统可靠性
纵向流动式是中国传统戏曲时空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戏曲的流动性叙事特征。传奇作为一种意在敷演人物较长时段生命流程的长篇戏曲体裁,其流动性叙事相较其他戏曲样式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涉及材化、化工、环化、高分子等化学专业,以及生命科学类、食品科学类、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但有机化学理论性
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逐步成为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的重点课题,特别是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基于此,本论文探讨了如何构建基于多媒体的对
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的前沿课题,但是由于传世文献提供的材料不足和主要是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的相对单一的语音研究对象,使得这一时期的音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