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态、品种及其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中性香味物质的影响,为不同生态区有针对性地选种优良品种,稳定和彰显烟叶风格提供理论基础。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得到初步结论如下:云南、贵州生态区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河南生态区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较低。表明生态条件对烟叶糖含量的影响大,烟叶在云南、贵州的生态条件下有利于总糖、还原糖的合成与积累。云南+河南生态组合下(现蕾前期种植生长在云南,后期生长成熟在河南)的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接近于云南地区,尽管烟株现蕾后从云南运至河南,烟叶成熟过程在河南生态下完成,但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与河南生态下生长的烟叶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样,在河南+云南生态组合下(现蕾前期种植生长在河南,后期生长成熟在云南)的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接近于河南生态下的烟叶,与云南生态下生长的烟叶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烟叶内糖含量的合成与积累可能主要受烟株现蕾前期生态条件的影响。生态与品种互作对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品种以及生态条件和品种互作均对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具有影响效应,以生态影响效应最大,品种以及生态条件和品种互作影响效应较小。河南生态区烟叶总氮、烟碱及蛋白质含量较高,云南、贵州生态区烟叶总氮、烟碱及蛋白质含量较低,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河南地区烟叶浓香型的风格可能与烟叶总氮和烟碱有密切联系。云南+河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总氮、蛋白质含量接近于云南地区,尽管烟株现蕾后从云南运至河南,烟叶成熟过程在河南生态下完成,但烟叶总氮、蛋白质含量与河南生态下生长的烟叶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样,在河南+云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总氮、蛋白质含量接近于河南生态下的烟叶,与云南生态下生长的烟叶存在显著差异(P<0.01)。云南+河南生态组合、河南+云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烟碱含量比河南、云南两生态条件下烟碱含量稍高,4个生态条件下烟叶的烟碱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烟株现蕾前期的生态条件,对烟叶总氮、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影响较大,对烟叶烟碱的形成与积累影响较小,也可能与它们形成的场所不同有关。生态对烟叶总氮、蛋白质含量具有高度影响效应,品种以及生态区和品种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生态、品种以及生态区和品种互作均对烟叶烟碱含量有影响。烟株交换后,生态条件改变,品种以及生态条件和品种互作均对烟叶总氮、蛋白质含量具有高度影响效应;品种以及生态条件和品种互作对烟叶烟碱含量有影响效应,生态对烟叶烟碱含量影响效应较小。河南生态区烟叶钾、氯含量最高,其次是云南生态区,贵州生态区烟叶钾、氯含量最低。三个生态区烟叶钾、氯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云南+河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钾、氯含量接近于云南地区,尽管烟株现蕾后从云南运至河南,烟叶成熟过程在河南生态下完成,但烟叶钾、氯含量与河南生态下生长的烟叶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样,在河南+云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钾、氯含量接近于河南生态下的烟叶,与云南生态下生长的烟叶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果可能由于两生态区烟株交换时,烟株的土壤环境未改变所致。不同品种以及生态区和品种互作,烟叶钾、氯含量差异不显著。生态条件改变后,生态、品种以及生态条件和品种互作均对烟叶钾、氯含量具有高度影响效应,以生态条件影响效应最大,品种以及生态条件和品种互作影响效应较小。用GC/MS联用仪对试验样品烟叶进行定性分析,检测出的29种主要香味物质,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类6种,苯丙氨酸类4种,类胡萝卜素类16种,类西柏烷类1种,其它类香气成分2种。河南生态区烟叶棕色化产物、苯丙氨酸类、类胡萝卜素类、其它类及中性香味物质总含量显著高于云南、贵州生态区,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云南生态区烟叶类西柏烷类显著高于河南、贵州生态区,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云南+河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较近于云南地区烟叶,同样,在河南+云南生态组合下的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较接近于河南生态下的烟叶。生态组合烟叶中性香味物质总含量都比相对应生态区有所减少。不同生态烟叶棕色化产物、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变异率均较大,烟叶类胡萝卜素类、其它类及中性香味物质总含量变异率相对较小,2套材料结果一致。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明显。烤烟品种红大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高于NC89、K326烟叶。不同烤烟品种烟叶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变异率均较大,烟叶棕色化产物、类胡萝卜素类、其它类及中性香味物质总含量变异率相对较小,2套材料结果一致。综合不同生态区、不同烤烟品种,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生态区变异率大于品种间的变异率,表明烟叶香气品质的优劣主要受生态和品种的共同影响,生态对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的影响大于烤烟品种对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各组分及总含量的影响。